尽管对中医的科学性依然还有质疑,尽管2005年曾经发生过是否取消中医的争论,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中医正在100多个国家推行,70%的华人、30%的西方人享受着中医疗法,有的国家还将中医纳入医保范围。若再从历史看,在发生重大流行病的时候,中国的死亡率要低于西方,中医功不可没。比如,2003年防非典,中医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医本来是把疾病与饮食及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系统考察的富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传统医学,实质在控制好日常的饮食和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产生,或者在疾病产生后通过药、食、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整,提升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恢复健康,目前已经形成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
中医充满着哲学的辩证法。中医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从哲学的物质普遍联系规律出发,认为任何病理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因而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激发人体的内在抵抗力,这与西医的动不动就做手术,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形成鲜明对照;中医重视身体的阴阳平衡,在阴阳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实现身体的健康状态,因而更注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中医还很好的体现了群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在普遍病理的基础上,讲求因人而异,辩证施治。
中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的文化特征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从人与自然界共生这一现实出发,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因时因地而异,科学调整生活规律,达到养生保健目的;还有形神合一的方法论特征,让身体与精神、心理协调统一;强调阴阳平衡的人体平衡观;最重要的是突出了预防的思想,防重于治。中医对中国儒、道、释三大传统文化进行了充分借鉴和吸收,针对儒家的“主中庸、倡中和”思想,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思想;借鉴佛家的“超尘脱俗、追求解脱”思想,丰富了中医“养神”“固精”“节欲”等养生内容;道家“风尚自然、清净无为”思想促进了道家气功等中医养生术的发展。
中医在当代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社会节奏普遍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普遍较大、亚健康生活状态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中医的健康养生意义更具有针对性,特别是传统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和方法,注重人体功能的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比如当前在白领阶层普遍存在的失眠,通过中医的辩证施治,可以通过清心安神、滋阴安神、疏肝理气、交通心骨、补益气血与补益心脾等不同方法治疗。
当然,中医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庸医、劣医、假医,因此被受诟病。比如,鲁迅的父亲就因为庸医而误,促使鲁迅学习西医而反对中医。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如果对中医有着急功近利的要求,则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于不少的现代人想像着一种神奇的医术、一付神奇的药方,在瞬间解决身体存在的病灶,而从不想是现代这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疾病,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状态等方面去逐步调节。于是在这样的浮躁下,便有了“神医”现象的存在,这是对现代科学的无情嘲讽,是对现代公民素养的无情玩弄,也是对现代社会管理的无情挑衅,更是中医发展的大敌,不仅是监管部门要尽职责,每一个公民也有推脱不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