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修养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修养的基本态度可以概括为“三个己”,即为己、由己、求诸己。现从钱逊先生的《〈论语〉精要及其文化内涵》一文抄录如下:
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完问》)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这个思想在《论语》的很多地方都有反映。
由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哉?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以上几段的意思是,道德修养全靠自己,做好做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推诿与他人或条件,不能怨天尤人。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下》)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不是说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而是说在道德思想境界上可以达到尧舜那样。如果没有做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求诸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小人恰恰相反。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这几句基本是一个意思,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人在怀才不遇的时候,在被人家误解的时候,或是人家不了解自己,看不到自己优点和成绩的时候,会觉得烦恼、郁闷,会有怨恨;求诸己,从自己的方面要求,就可以免除这些烦恼、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了。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启发个人的自觉,依靠个人的努力,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这也可以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