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兴亡谁人定 盛衰岂无凭

书评人:郝金刚 2011-12-01 21:27 赞[0] 收藏

  阎崇年先生《明亡清兴六十年》的面市,竟也让我忍不住埋首阅读,以我先前的知识经验,明亡的原因不甚复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黄先生的话说得似乎很明白,很长一段时间,我奉之为相对的真理,但读了阎先生的著作,发现他的学术的切口与黄先生大有不同,阎先生截取的时段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整整六十年的历史,这六十年可谓国家动荡、风雨飘摇。所以,这六十年大有文章在。

  作者还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为本书的线头,他就是袁崇焕。黑格尔曾经说过,伟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总是作为两次出现,一次作为悲剧出现,一次作为喜剧出现。袁崇焕,这个悲剧人物应该说是悲惨到了极点,今天,我们重新温读历史,也只是把袁这个悲剧当作一个小小的历史事件来叙述,而在作者眼中,袁崇焕的命运就是折射明亡清兴的一面镜子。其实,对于袁本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后人的纪念、缅怀都有一些戏剧化的意味了。

  在书中,还有一些占了一定篇幅的人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时间很短,但却举足轻重,比如,万历皇帝,在位几十年,“占着茅坑不拉屎”,只图自己的快乐,不管别人的死活;比如:努尔哈赤,有勇有谋,刚出道就露出了锋机,的确不可小觑;当然还有郑和,不去论当时他下西洋的动机与目的,他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具有正面的意义。历史事件离不开主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作用的发挥,往往离不开典型的历史环境。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一个将领的酒醉决定了战争的成败。所以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胡适又说,历史是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这似乎是悖论,但很多人相信了这个悖论。

  我看得出,阎先生在讲述“明亡清兴”的六十年的历史,他追求历史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但,我们不可能亲历明清时代,如何科学研究呢?也无非是科学运用历史材料问题而已,尽量使史诗接近真相。然而,长期以来,文史结合紧密,史难以脱离文学,文学也常空想历史,因此,对于历史的真相,也只能尽量接近事实本身,不可能还原。

  当然,我也会拿这本书与易先生的《品三国》相比较。我觉得易先生是用现代的眼光解构“三国”;而阎先生是以一个历史学者的眼光来研究历史,两者各有所长。易先生的话题是轻松的、幽默的,阎先生呢,多了份历史的厚重感,却缺少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当下”意识和情怀。作为读者,我尊重他这种对历史研究的认真和执着。

  文:丁一

  出处:新京报 2006年9月

明亡清兴六十年(全二册)

作者:阎崇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郝金刚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