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作者把几十年来对袁崇焕研究的成果向读者作出了一个汇报。之前,作者已先后出版了关于袁崇焕的四本著作,包括传记、论文集、史料集等。同时,作者还实地考察了同袁崇焕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广东东莞(袁的家乡)、福建邵武(袁做知县的地方)、辽宁的锦州(宁锦保卫战的发生地)、北京(袁的祠、墓、庙)等。作者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强烈的历史感,为该书的撰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但是,把研究心得与历史感悟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要求了。据笔者看来,该书的描写和叙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成功之处。
其一,善于归纳与概括。通俗地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史料是记录这些事情的载体。不过,史料是分散的,数量也很多,甚至是浩如烟海。记述明亡清兴六十年历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把相关人物与事件通过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很需要一番功夫与技巧了。为此,作者以其对史料娴熟的把握与对历史深刻的认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要表述的内容进行了形象地归纳与概括。如,作者认为袁崇焕之死是一个旷世悲剧,甚至可以说空前绝后,接下来就从八个方面予以阐述,涉及可惜的才华、“莫须有”的罪名、受刑的残酷、民众的误解、外族的平反等。读后,不禁令人感叹:袁氏之死可谓忠烈,这是历史造就的悲剧。作者叙述万历帝怠政时归纳了“六不做”与“六做”,一个该做的事置若罔闻、不该做的事却乐此不疲的皇帝形象跃然纸上。对天启帝的性情刻画,书中用了“庸顽”二字,因为天启帝在明朝皇帝中有“六项奇特之最”,包括寿命最短、文化程度最低、玩心最贪、后妃命运最悲惨等。类似的归纳与概括还有很多。这样不但表达出作者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且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捷径。
其二,恰当运用比较方法。共时性与连续性是历史的重要特征,把叙述对象和其前后的相关事物加以对比,或者把同一时期的相关事物进行联系,即运用比较方法讲述历史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可行了。为表现万历帝怠政的严重后果,作者指出就在万历帝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像俄、英、法,或者正在积极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或者对外进行扩张抢占殖民地,或者谋求社会进步;而同时期的国内,建州女真也在厉兵秣马,积极进取,并向明王朝发出挑战。熊廷弼是袁崇焕之前镇守辽东的主帅,但他的命运与袁竟有惊人的相似:同样为保卫大明江山鞠躬尽瘁、尽心尽责,最后一个身首异处、传首九边,一个则被寸磔。忠臣良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是历史的巧合吗?应不尽然。通过这种对比,读者自然可以体会出明之将亡的道理来。书中还在多处把明朝与后金的局势对比起来讲述。比较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探索出历史规律,更可以拓宽读者的视野,深化读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其三,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大家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但不同的人因背景不同、阅历不同,读史时悟出的“智”自然就不同了。怎样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汲取到最多的历史智慧呢?为此,作者在书中可谓不失时机、不遗余力,把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全盘托出,供读者品评、借鉴。如,在总结李成梁镇辽三十年的得失时,作者用了“局中之局”,指出李的策略一边打蒙古、一边打海西女真,恰为满洲的崛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一下点出了历史的关节点。因此,人们应该用第三只眼睛看历史,即从历史的夹缝中看出未来的走势。作者讲述完努尔哈赤取得“四城一战”五大胜利后,总结出的历史智慧是:成大事者,善抓时机。事情千条万条,时机最为重要。这不仅是历史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
需要说明的是,明末六十年,是明军与后金军队不断交战对峙的六十年,写这一段历史,自然少不了对战役的描述。作者在每次战役后都用了相当的篇幅,总结双方的成败得失,特别是对萨尔湖大战、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重大战役,都作了鞭辟入里的总结与分析。这种写法深化了对战役的认识,让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历史的启示。
以上仅是笔者读后的几点浅见,愿读者朋友从书中读出一个自己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来,明了明何以亡、清何以兴的道理,进而学到历史的智慧。
文:李洪超
出处:大众日报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