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前,我国PE的主要退出渠道是公开发行上市。在2006年的PE退出案例中,中IPO退出的占PE退出的90%以下,这表明我国PE投资主要集中于企业的上市前期,短期利益驱动比较明显。而在公开上市的地点选择上,则以海外上市和香港地区上市为主,如蒙牛、李宁、易趣、新浪、盛大等企业。据统计,2006年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数量超过400家,其中红筹模式上市的企业约占总数的80%以上。但伴随着2006年“10号文”的出台,返程投资在海外上市的PE退出渠道受到了限制。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出现流动性不足现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纷纷削减投资项目或通过退出变现。同时,由于海外各大股指持续走低,收窄了IPO的退出通道,再加上国内退出机制不畅,资本市场的低迷导致股票IPO暂停,众多国内PE无法借上市减持退出,于是PE开始谋求退出路径的多元化。
2008年10月14日,ST东源(000656)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公告称接到四川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华农科”)意向函,该公司拟采用资产注入方式进行重大重组。福华农科系软银赛富旗下企业,选择借壳上市而非IPO方式退出,标志着PE退出路径谋求多样化的开始。尽管借壳上市本身并无新意,但对于发展历程较短的国内VC/PE却尚属首次。有媒体报道,除软银赛富外,还有几家本土PE正在筹划将旗下投资的企业通过A股借壳退出。
除了借壳外,还有一种模式目前开始流行起来,即PE投资的集团公司旗下如果有A股上市公司,那么VC/PE将会推动集团资产注入一部分到上市公司的里,然后将持有的股权与已上市的股权转换,从而使其持有的股权变成上市公司的可流动股份,再出售套现。这种模式操作起来比借壳更方便,而且更常见于一些大的交易。据报道,中信、弘毅等机构正考虑通过股份互换实现退出。另外,一些PE也在考虑将旗下企业卖给上市公司实现退出。
除了股权置换之外,还有其他在次级市场谋求退出的路径,比如直接进行股权转让或者寻求被其他企业并购。PE次级市场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灵活性,投资者可不受基金管理部门以及其他股东的影响,自己选择出售时间,以便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提前实现盈利、减轻差额缴税带来的负担、满足预料之外的流动资金需求或财产转让。正因如此,PE次级市场正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银行家接受,成为继上市和收购外PE新的重要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