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当我们生活在“地球村”中时,要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个人幸福,既要学习西方,更要继承传统,即兼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西周末年,天下礼崩乐坏,战火四起,中国进入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漫长数百年的社会变革,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思想文化。虽然,“春秋无义战”,弱肉强食,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但历史的寒冬却往往是思想文化的春天,正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虽然源于天下大乱,但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他们的主张,虽然由“救世”而起,但他们的思考和辩论却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因其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远远超越了“救世”这个话题。
要继承思想文化传统,就要深化认识,克服蜻蜓点水,流于形式的肤浅认识,唯有如此,方可实现“我山之石,亦可攻玉”的突破。易中天既《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后的《我山之石》一书,对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和主张做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虽不一定是易中天所首倡,但能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枯燥的思想文化的,少有能与作者比肩者。
关于思想的好坏优劣之分,作者认为一种思想,最成功的不一定就最正确。例如法家,虽然是诸家思想中最成功的,但那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非它的完美,相反,不管用的也不一定没影响,例如儒道墨三家,不管用是因为它们都不具有可行性,但其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关于思想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可行性不仅仅指可操作性,还包括是否符合人情常理。儒家过于强调道德,而道德是靠不住的;墨家以苦为乐,违背了人趋利避害,追求幸福的本性;道家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因开历史倒车而注定失败。所以,儒道墨三家,只能是失败的“理想主义者”。此外,作者关于法家思想“两面三刀”和普通人治国的分析非常的精辟。法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牢牢掌握并用好、用活、用足、用够赏罚和奖惩这“两柄”,要达到奖要奖的感恩戴德,罚要罚得倾家荡产的效果,同时要用好“势、术、法”这“三刀”,即要通过权势确立威严,运用谋略控制官员,利用法律管理百姓。这一东方版的《君主论》,比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早了一千多年,难怪秦始皇在读完韩非子关于这“两面三刀”著述时,曾发出过“得与此人游,虽死无憾矣”的慨叹!
先秦诸子,有近百家争鸣,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道法墨四大家,因为这四家的思想虽然都是围绕“救世”、“救人”的同一个梦想展开,但却提出不同的主张,四家思想历经数百年的辩论、斗争和融合,最终形成至今仍魅力四射的中华思想文化的魂宝。今天,继承文化遗产,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非此即彼,不能一家独大,不能成王败寇,而应剥离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背负的阶级烙印,各取所需,学以致用。比如,治国不妨学习法家和墨家,修身不妨学习道家和儒家。因为法家依法公平、公正、公开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公平、正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哲学;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正义,荀子的自强等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