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书评人:李治华 2012-03-17 21:20 赞[0] 收藏

2010年,强拆、矿难、火灾、高房价、高通胀、国际关系等工业化时代的“流行病”已经让民众的神经绷的很紧。岁末,梁鸿老师的《中国在梁庄》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依然广阔但却逐渐衰败的农村。与上面的“流行病”相比,“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文化”等问题可能不够吸引眼球,短期内也难以改观,甚至暂时不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发展的眼光,农村,不应该被遗忘,农民,不应该被蔑视,农业,不应该被荒废。正如《中国在梁庄》封面上所言“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梁鸿老师在《中国在梁庄》中,用朴实而又细腻的文字将自己对于家乡的童年记忆和十多年后重回故乡的调查实录一并呈现给我们。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政治精英这几大主体的采访,记录了农村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安全等领域的时代变迁。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因青壮年人口的常年流动,农村整体失去活力;因家庭教育不健全和教育的产业化,农村教育已经崩溃;因工业化、市场化的侵蚀,农村的经济和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农村以宗族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以礼教为权威的秩序传统也同时被世俗的财富权力所取代。当读到村里一家四个小孩因溺水而亡,爷爷奶奶因内疚而服毒自尽时,当读到18岁的王家少年因奸杀82岁老太太而被判死刑时,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无不因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冷酷而热泪盈眶。可贵的是,作者用理性思考代替了漫骂和谴责,也没有象有些浅薄的人那样,用今天农村的衰败去否定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物质享受和人身解放。正如作者前言中写的“我警告自己,不要陷入某种潮流或派别之中”。作者不但直面今天农村衰败的事实,而且也反思改革前农村的贫穷愚昧。正因为本书“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不是一个启蒙者的眼光,而是重回生命之初,它是一种展示,而非判断或结论”的立场,因此,它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决策层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一面镜子,而不是流派之争的工具。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让更多的农村变成城镇,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一致认可的关于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战略。作为战略也好,作为破解中国改革开放瓶颈的钥匙也好,都需要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甚至工业化、全球化的高度去认识,但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并承受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苦难和变革的农村,已经走向衰败不但是既成事实,也是趋势所在。那里的树木、小河、鸟儿在我们的回忆中依然美好但却逐渐模糊,那里的平静祥和、自然淳朴、宗族礼教在历史的视野中依然浓墨重彩但在现实中却逐渐消失。主流的工业文明,是留恋乡土中国的内敛宽厚而保留它,还是自赏工业文明的高效实用而蚕食它?这是读完《中国在梁庄》后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城市取代农村,这是生产关系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水涨船高。就像梁庄的很多农民工,用多年在外打工的钱在老家盖了漂亮的大房子,但一年到头却根本住不了几天,而在城市的住所很可能是破旧的出租屋甚至是公棚,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是正常的现代公民所应有的生活。同样,城市化也绝不是简单的把农民赶到楼房里,让他们在社会化大分工中过上市民的日子,那样的城市化只能是“形象神不象”的四不像,也是有悖初衷的。
  
  每一部关于农村问题的深度报告,都能引起“三农”问题的革命性变革,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是农民的儿子。但愿《中国在梁庄》能够让那些青壮年时期挨饿挨斗,老年时期既当爷爷奶奶,又当爸爸妈妈,还当老师校长并注定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留守老人因作者的关怀而感到温暖;让所有来自农村并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做出贡献,但却要忍受亲人分离,忍受“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忍受被城市无情的边缘化的农民工因作者的关切而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所有已经生活在城市但“根”却在农村的精英能够象作者一样,在重拾童年美好回忆的同时,全面、客观的认识农村的现状,科学、认真的思考、筹划中国千万个“梁庄”的未来。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