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三十而立”,正是这句话让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面对平淡的生活和重复的工作,面对日益衰老的躯体和大脑,面对浮躁而又快速发展的大时代,我所能做的,并且必须做的唯有怀着“空杯心理”充实自己,因此,我选择了不断的读书。以往喜欢关注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随着认识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在这个大时代,必须了解经济学,懂得经济学基本知识和规律,虽然,大学时曾选修过《经济学》,但凭那点知识要解读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无疑是雾里看花,幸运的是,韩秀云老师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进入我的视野。
第一次读有关经济方面的书,我担心理论性太强,读起来吃力,当读完该书的“后记”(我的读书习惯:先看序言和后记),我被深深感动了。韩老师在后记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未能带领母亲去清华园游玩的遗憾之情,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让我再次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里的悲凉和遗憾。通过这个细节,感觉韩老师是一个孝顺、有责任心,而又不古板教条的长者。当我一口气读我这本书后,再次验证了“文如其人”这句话。(当然,这句话不一定有普遍适用性)
在我看来,这本书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推崇:
1、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是《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在每一篇的建议部分,无不体现出对政府运筹帷幄,做好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内资和外资、企业和百姓、投资者和投机者、长期和短期等复杂关系的美好期望,同时,作者希望企业、老百姓抛弃“从众”心理,克服人性弱点,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作出较理性的经济选择,并批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该书“人价”部分提到的“仁、义、礼、智、信、孝顺、勤奋、忠诚”等再次让我感动,这些要素正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东西;最后一章“欲望与幸福指数”关于幸福指数的理解和阐述,更是呼应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所有这些,作者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和沽名钓誉,也不是道佛儒老学究的枯燥说教,而是一位长者对国家,对民众的关怀。
2、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客观冷静的分析方法。目前,国外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升级,华尔街金融大地震,国内楼市、股市一片低迷,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很多人情绪低落,思想悲观甚至麻木,部分人对开发商、对从股市上跌下来的股民幸灾乐祸。但作者着眼于长远,看好中国政府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这一点是有积极意义的,绝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作者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说话那样肤浅。虽然,腐败、贫富差距、思想道德滑坡等现象仍大量存在,虽然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犯过错误,走过弯路,但我们不应该只是抱怨和指责,应该看到进步和成绩,只有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才能将中华民族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可以谴责,我们可以呐喊,我们可以学习,而这些一旦汇聚起来,力量还小吗?
作为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作者对各种经济要素保持了客观、冷静和中立的立场。经济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各类经济实体的利益。作者抓住“利益”这一核心问题,通过透析政策、资金、心理预期等关键要素,总结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比如,作者对让中国经济爱狠交加的“游资/热钱”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流向给予高度重视和客观分析;虽然,楼市、股市让中国老百姓吃尽了苦,但作者并没有媚俗的迎合大众,对楼市、股市的发展趋势做了客观地分析,冷静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等,而这正是一个学者重要的职业素养。
3、结构整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表述形象生动。这一点得到很多读者的共鸣,在此我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不够,或者读完后仍没有看懂中国经济。我认为,形式的灵活性并没有掩盖内容的深刻性,再者,这本书的立意并不是从微观角度,朝纵深方向研究某一细节,它只是围绕经济领域内的几个主要话题,针对“为什么”、“怎么办”,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而已,它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的。因此,无需求全责备。如果因为形式灵活,语言简洁给您带来关于该书深度认识上的错觉,我的建议是,您再读一遍,而且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联想生活,尽可能的多思考。
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读好书如交益友。对书和对人,应一视同仁。一本书,只要作者写作的出发点不只是为了金钱且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我都会接受,如果一本书能在形式或内容上有亮点乃至有所突破,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如再能有一份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我觉得是一本好书。在我看来,《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是一本好书!
本文写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