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跨文化交际的那些事儿

书评人:迟竹强 2012-04-15 18:35 赞[0] 收藏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72 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 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新文化产生了。正如你所说的“中西文化结合”,引用palen的话“这样也是一种文化”。其实反过来想也是蛮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国家伟大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掉也就不稀奇了。我不明白很多人在急些什么(不是这儿的人),正如你所说的我们的前年文化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完全变成纯种的西方文化(说白了更多的是美国文化)吗?答案显然不可能。但中西文化结合给与我们一个警示:如果我们没有捍卫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的意识,那我们的文化就真的要灭亡了!

  说起我们同胞对西方“不三不四”认识的例子就太多了。我本人在澳洲留学,上学期公车上碰到了2个来澳州培训英语的江苏的大学教师。你说老师说话一般都是有凭有据的,说出来有一定的公信力吧。可其中的一个拽的根什么是地说在这里读大学比在国内读要轻松吧。我乍一听就气得跟什么似的,你说说哪有这么说话的?我平时感报告到凌晨3点时他在干什么?睡觉!他凭什么全盘否认了我作出的努力。没错,每次在学校我们个个看起来很轻松,但如果没有我赶到3点的报告,怎么会有我最终得满分学分?平时吃饭说话大声就算了,为什么等热饭的时候不排排队?我的西方同学们对此怨声载道,由此他们竟然等了半小时都没热到饭!出门在外我真的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因为说他们就好像在说自己,可是不得不说他们真得很没有教养。不过就是一群重当学生的老师,他们凭什么夜郎自大地对这里的现象进行主观的批判。狭隘的老师们!哼!真为他们感到可耻!真是愧为人师,是问像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好学生来?

  希望我们大家能尊重彼此的文化,不要一味地学习“拿来主义”,行动前好好想像有没有冒犯到对方,从而更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结合。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有益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

  一、             加强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也随之不同。学生学习英语时易受母语思维定势影响,说出不够地道的英语。在初学英语阶段,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中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成为一种对人的尊敬。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简单理解。殊不知,英语中称呼某人时一般用Mr. , Miss , Mrs.等。因而,在称呼“王老师”时应该用Mr. Wang,Miss Wang或Mrs. Wang较为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 、婚姻 、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隐私。如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 -----“Ah , it’s  a secret !”。 从这段对话中,要让学生明白:在英语国家, 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等等。

  英汉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 the Dragon Festival , Mid-Autumn Day 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 Easter , April Fool’s Day , Christmas Day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教材中有充分的体现。

  二、             分析肢体语言的文化意义

  “肢体语言”同常规语言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语句,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着信息。皱眉表示不满,挥手表示再见,这些动作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因此,要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话时就得了解对方的手势,动作,表情举止等这些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如:食指与拇指构成圆圈,表示“OK”;伸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耸动双肩表示无可奈何等。

  但由于中外很多肢体语言的含义存在着差别,因而对某种动作理解错了,也会自然而然引起一些意外的反应。如“跺脚”,汉语意义是气愤、灰心、悔恨。而英语意义表示为“不耐烦”。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涉及到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对人物肢体语言的刻画进行专门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加深对英文作品的理解。

  三、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词汇内涵的介绍,以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出主观评价。

  例如“狗”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dog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的说法。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把这种体现文化涵义的讨论在对比中解释,能使学生很轻松地习得相关词语并有效得体地应用。

  又如peacock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

  在数词中,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千恩万谢) ,不过“十三”却被视为凶数,楼房的第十三层,常用“12A”代替。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

  四、挖掘对话中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对话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对话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如在人教版PEP Book2 Unit2中有这样二组对话:

  A: Hello ! This is Jack , my classmate . This is Jane , my sister .

  Jack : Nice to meet you !

  Jane : Glad to meet you !

  B: Morning. This is Mr Wang , a new teacher. This is Mr Li , our headmaster.

  W: How do you do ?

  L: How do you do ?

   从这里可以看出介绍二人认识时西方人的习惯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师,应该进一步让学生从中了解西方人介绍时的一些常识:一般是男士先被介绍给女士,客人先被介绍给主人,资历浅的先被介绍给资历深的,年轻的先被介绍给年老的等等。

  五、提高口语交际的文化意识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对学生而言,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如,《快乐英语》第四册第8课涉及到打电话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里私人打电话的一般文化规则:1、电话铃响;2、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3、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还要提醒学生打电话的常用语是“This is ××× speaking .”,而不是“I am ××× .”;说:“Is that ×××speaking ?”,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

  六、探究语法的文化形成因素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差异较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目的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 ”,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黄油。因而在英语中“ bread ”是一个不可数名词,不能按我们的思维用a bread 来表示。

  七、利用多种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创造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此外还可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以此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要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英语教师就应做到尽可能地去激活学科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行比较和鉴别,让他们通过对比,找出异同,然后加深认识和理解,最终让他们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进而加快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

跨文化交际

作者:郑晓泉 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01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