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季羡林为代表的一批国学大师曾经提及,以改造自然、形而上为特征的西方文化遇到了重大的现实挑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再现,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如此,也有一批外国的文化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传统的儒家文化将迎来复兴。然而,与此相对的是,也有不少的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甚多,中国学习西方的任务远未完成,不可对中国文化的世界前景盲目乐观。近读周有光老先生作品,对其提出的“双文化观”印象深刻,感觉有利于思考中国文化的现实与未来。
何谓“双文化”?周有光老先生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国际现代文化”是指,“先进国家已经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们一致公认,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在聚合运动中的不断前进而产生的,在人类历史上,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城邦文化聚合成国家文化,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人类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的精髓是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而科学是一元的,不分民族,不分国家,不分阶级,不分地区;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吸收,其中有普遍价值的部分融入国际现代文化。
为了说明“双文化”现象,周有光老先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首先,“双文化”现象在世界普遍存在,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如,食,中菜与西菜;衣,中服与西服;卫,中医和西医;娱,图画、音乐、舞蹈、小说、戏剧,中西合璧,彼此模仿,等等。
其次,中国文化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儒学和印度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教的寺院多于孔庙是中国古代双文化的遗迹。“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再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是双文化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教育里传统文化课程少,西方文化课程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再次,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周有光老先生从三个方面概况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演替,在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在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再到民权政治;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再到科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发展最为典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产业革命、民主革命,从中世纪走向现代,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但其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国家和个人都可参与进去,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周有光老先生不赞成把人类文化分为东方和西方的“东西两分法”,而是应该分为四种传统文化,即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西欧文化,西欧文化传播至美洲成为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文化合称东方文化。认为东西两种文化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者“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均是不科学的,文化的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人类文化由此才能不断前进;不同的国家地区发展有先后、快慢,但最终会“殊途同归”。
周有光老先生也反对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简单分裂,不是有了现代文化就不要传统文化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现代人是“双文化人”,既需要现代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甚至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
周有光老先生的“双文化论”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文化将是最终的影响力。显然,我们应该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文化问题,从文化的历史演进规律中捕捉当代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既反对夜郎自大,又反对一味西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大命题下,不断形成中国文化的最强音。
(二〇一二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