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延续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道德伦理基础,更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孝观念的产生:
“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其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孝”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的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字字形,就形象地表示,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
最早的“孝”观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仪式,此时先民开始有“报本反始” 的观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以“率见昭考,以孝以享”阐述了孝的这一最初意义。西周后,产生了宗族制度,有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观念,孝的原始意义开始趋于淡薄,而作为一种观念逐渐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