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洋水师的樯橹灰飞烟灭,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无奈地失败。而在洋务运动失败的背后,竟然还不乏幸灾乐祸,因为洋务派终于打光了自己的家底,从此在朝廷中不再强势。百年之后,每每想起洋务运动的失败,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叹息中也不禁诘问,何以差不多同时起步的近代化探索,中日差距竟如此之大?
几乎是在剿杀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洋务运动艰难启动,战争中临时搞点洋枪洋炮,似乎还勉强说得过去,一旦围剿农民起义的行动结束,洋务运动便异常困难起来。就像鲁迅所说,在中国,挪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洋务运动的每一步,都可谓十分艰难,派遣第一批留学生遭到百般抵制,修铁路能惊动龙脉,架电线更是邪气横溢,如此等等,差不多每项洋务运动的举措都在清流眼里是歪门邪道,都可能冲破华夷之大防,都可能给祖宗和社稷带来灭顶之灾。每每遇到洋务举措推出之际,反对者总是高举道德武器,这几乎成了屡试不爽的杀手锏;而阴暗狡猾的慈禧太后也总是互相牵制。如若不是李鸿章们的左右逢源,长袖善舞,洋务运动几乎难以前进。于是让人悲怆的场景出现了,为了能让北洋水师的建设顺利进行,水师衙门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在水面上先行展示,以期获得老佛爷的肯定;又不惜挪用军费为太后老人家祝寿。可怜的李鸿章们一边受着外面的骂,一边受着里面的气,硬是把洋务运动艰难向前推进。
然而,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说的,一生秋风裱糊匠。他辛辛苦苦创下的洋务业绩就像是给腐朽的房子糊上了一层新的外表,根本经不住大风大雨,就和童话故事里的草房子一样,大灰狼一吹就倒。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权力平衡中由一名不谙现代海军的将领统领,在经费捉襟见肘中缺乏弹药和应有的演练,在视水师为自家家底的担忧中缩手缩脚,最后竟然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的可悲之处在于,一心想捍卫满清政权的主动性努力却为统治阶级所不容,统治阶级对洋务运动倡导者们的不信任决定了洋务运动的悲剧命运。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全国上下形成了强烈的自强共识,在天皇的亲力而为下,晚于清朝开始自救的日本却在短时间内取得清朝难以想像的改革业绩和历史性进步,终于让曾经的学生有了藐视曾经的老师的资本,千百年形成的中日关系从而颠倒。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加速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滑落,而日本靠着中国庞大的战争赔款越发强大并向帝国列强的队伍快步靠近,中日命运更加天壤之别。
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在于,那种不改变满清专制统治体制的技术性修补措施已经没有出路,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力图在体制的修补上有所建树,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当然,维新派更为以慈禧太后为守的顽固守旧派所不容;最后便只有以推翻清朝为目的的革命派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