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一直有着对发达农业的美好憧憬——规模化的农场、现代化的机器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在中国是难以实现的,人多地少的国情并没有给上述憧憬生存的土壤。当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农业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如此强烈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决策层的关注。作为一个基础的产业,不论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他们总是要吃饭的,这只能来自农业!
但农业的现状是让人担忧的,以“386199”部队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群体,整体素质低下,难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土地联产承包形成的土地碎片化现状,让规模化经营的设计者们忧心忡忡,高新农业科技无法应用,标准化难以推进;农业的效益日益低下,年轻人开始抛弃农民祖辈遗传的对土地的热爱传统,义无反顾地走向城市;粮食安全的警报始终没有解除,保粮田与满足市场土地需求、与满足农民高效益种植的矛盾也需要努力协调。在此状况下,农业怎能不让人担忧?农业该向何处去?
然而,《农民的终结》却描述了另一种乐观的场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辉煌的30年”时期,法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迅速推进,农业劳动者纷纷离开土地,轻而易举地在城市找到工作,留下来的人利用这种人口外流再次获得土地和扩大经营规模,并在技术现代化方面做出异乎寻常的努力,从而使产量获得惊人的提高。于是,法国在农业和食品上的贸易逆差变成了顺差,法国的农业劳动者为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出口商而自豪,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人数减少了2/3,法国人口增加了1/4。无独有偶,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虽然农业比重并不高,但却是世界最强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再反观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恰恰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却呈现出农业的衰败景象,粮食难以自给,生产效益低下,国外农产品冲击,经济命脉被控制。这简直是经济全球化开的最大玩笑,也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发展悖论!在其背后隐藏的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完全抛弃了正常的经济规律,不惜以大量的财政补贴将农产品维持在具有竞争力的低价位上,而无力补贴农业甚至还要依靠农业进行原始积累的发展中国家遭受农业的困境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农业的前途与命运如何?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似乎法国曾经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前进的曙光,但又必须面对现实的重重困境。农业的发展需要若干重要方面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的推进情况,作为农业基础的土地需要进一步的制度优化,如何加速流转向规模经营转变,如何充实土地权利让一部分农民带着资产进城并让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换来发展需要的资金;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如何以财政支持、社会投资、农民参与来共同改变其弱质低效产业的现状,如何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让农民依靠农业经营完全可以发家致富;农业的经营体制需要创新,如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真正规范起来、强大起来并更具市场谈判力和竞争力,如何让农产品产后的储藏运销加工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农业的科技进步应该进一步加速,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如何加速科技应用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农业的国际化视野需要培养,如何在利用好世界资源的同时保护好中国的农业传统产业,如何在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博弈中实现中国农业的不断强大,等等。可以预见,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将决定中国农业的前途与命运。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