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伟大的人难,可做一位思想的启蒙家就更难,他背负着沉重的民族使命,在寂寞的路途中独行,他的文字是尖锐的,少了风花雪月,多了痛苦的愁丝。如今,人们渐渐淡忘,淡忘了那些坚强独立的文字,所以鲁迅是寂寞的。
儿时初读鲁迅的书,讲实话,我读不太懂。就连《呐喊》和《彷徨》,我也看得似懂非懂。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像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郁达夫曾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这正是点中了鲁迅文字的要害。
确实,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始终“别求新声于异邦”,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在五十六年的生涯中,他书写着,孜孜不倦;他思考着,冷静深邃;他战斗着,威然不屈;他的创作达三百万字,译文约二百五十万字,显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实绩,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个作家作为它的文化代表,如英国是莎士比亚,德国是歌德,法国是雨果,西班牙是塞万提斯。但奇怪的是,这些作家身上却很少具有所属国民的典型特征,或者说,他们往往具有与自身民族性相反的素质。在博尔赫斯看来,每个民族都需要一位不同于它的人来做代表,这个人是自身文化的解毒剂。鲁迅便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产生不出鲁迅这样的巨人。正如歌德、塞万提斯一样,鲁迅的活在真实中也从来不是民族的,而是超越了他所属的民族。
如果我们今天还想要站到人性的起点上,就必须回到鲁迅,从他的身边出发。原因只有一个,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鲁迅不仅是民族魂,更是民族的解毒剂。
《鲁迅文集导读》收辑了鲁迅全部文学著作,附以名家撰写的导读、注释,是一部特别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独具特色的鲁迅著作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