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让人看不懂的“逻辑”

书评人:潘志超 2013-05-29 04:54 赞[0] 收藏

     由于对畅销书实在是太不关心了,所以在拜读陈志武老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之前,对这本书完全没有了解,也就没有任何预设的立场。开始读之前,看了一下陈志武老师的简历,各种闪耀的光环,着实耀眼。刚开始读的时候,看着满篇的文字通俗易懂,不禁觉得“得道高僧”果然是再繁冗深涩的理论也能讲的深入浅出。再接着往下读,却发现这满本“通俗易懂”的“逻辑”,让我越发的看不懂了。也许是我的道行实在太浅,识不得这浅显文字背后的万般变化?

       最初产生疑问的是一个好像与金融无关的点,陈老师在书中提到,“作为一种金属,白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工业价值。但真因为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用白银作为货币,所以它就特别值‘钱’”。不知道陈老师这里说的没有太多的“工业价值”是指因为白银过于昂贵而无法大规模用作工业原料还是银本身不具备作为工业原料的物理或者化学属性,以至于其没有工业价值。如果是前者的话,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是后者的话……银是具有极好导电性和延展性的金属,而且因为其相当不活泼,常温甚至是加热下都不会与水和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有很高的工业价值,但是因为其价格相比其他替代材料过于昂贵,一般不会被使用。

       书中提出的“藏富于民”的主张,无疑使可以促进金融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向前发展的。但是在书中大量篇幅的论述“借债经济”的好处,却有些偏颇,有失大家水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其好必有其坏。陈老师在书中一再强调“借债经济”可以让国家迅速发展,让个人因为“月供”而更加勤奋努力,就难免让人有些吃惊了。先说个人方面,我不认为大批的“房奴”、“车奴”或者受制于其他什么月供的“xx奴”会认为他们是“幸福”的。个人参与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个人效用,寻求效用的最大化。通过“借债”预支未来的收入,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收入曲线变得平滑,也可以让他在年轻低收入的时候提前享受一些“大件”,比如车、房。但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是,车、房的按揭市场是well-developed的,车、房的价格也是reasonable的。美国的车、房市场显然是符合了这两个条件,所以书里的例子看上去都特别美好。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康州找了个投行的工作,年薪就十几万美元,买房买车外加6万美元的助学贷款也才一共欠了25万美元的债务。陈老师这本书,目标读者群是美国读者?

       再就是关于书中一直在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先说儒家“三纲五常”和“五伦”当中,“五常”是普世价值,我们不做讨论。接下来讨论“三纲”和“五伦”的种种不合理性,然后拿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某几个特定历史人物的特定的言论,得出一个,“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的结论,并加以无情的批判。这就好像是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分析了“借债经济”的优势并提出了藏富于民的主张,这些理论是学界共识了,我们不做讨论。但是书里面一味鼓吹“借债经济”的优点,刻意回避其两面性,并且以僵化甚至是固化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没有任何可读性的书。又或是,坏人用剑杀了人,所以剑是坏的东西,我们要摒弃;另外的人用手枪争取了民主富强,所以手枪是好的;我们都赶快把剑全扔掉,都来买手枪吧。

        我想,这种偏颇而且略有些激烈的论证大可不必吧。尤其是当这些论证出自一位有如此耀眼光环的作者笔下的时候,这“逻辑”真的是让人看不懂了。

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潘志超
  • 个人名片 汤立娜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