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未老而心先老,年长志衰,确实是一种尴尬。正如《沉思录》六卷的题记所说,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9《沉思录》说,“考察人们心中的支配部分,甚至那些聪明人的这一部分,看看他们避开什么,追求什么。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中的看人要看志向。”可是我们似乎过多地注意了浮华的外表,却不管那深藏的内心是否与外表相称。
10对身后之名的重视,当戒,但似乎这是中外人的难以改变的通病。可是当世的名声呢?《沉思录》于是说到,“人们的行为多么奇怪啊:他们不赞扬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而又把使自己被后代赞扬,被那些他们从未见过或永不会见到的人的赞扬看得很重。”
11人生关键在于活的过程,正如《沉思录》所说,“不要把寿命看做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东西,看一看在你之后的无限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无限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同样的思索,我们在苏东坡的《赤壁赋》中也体会到。
12我们太相信直觉,却常常为直觉所欺骗。“因为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故而,“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
13竞技场上没有深仇大恨,人生也应和竞技场一样,平和地对待每一个周边的人。既然能在竞技场上“虽然还是防范着他,但无论如何不是作为一个敌人,也不带猜疑,而是平静地让开”;那么在生活中,也应“不抱任何猜疑或仇恨地让开路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
14如果你坚信自己在追求真理,那么就要应该相信真理不会使人受到伤害,那么就请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吧!《沉思录》说,“如果有人能够使我相信并向我展示我没有正确地思考和行动,我将愉快地改变自己”;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15死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不管圣贤还是凡人,这是铁的规律。正如《沉思录》所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夫被死亡带到了同一个地方,因为他们或者是被收入宇宙的同一生殖本原,或者同样地消散为原子。”
16关于生命意义的反复追问,是困绕人生的根本命题。尽管人类的每一次思考都可能引来上帝的发笑,也可能要引起内心的不尽痛苦,但人生终究在思考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回归善良的本性。正如《沉思录》所说,“生命是短暂的,这一尘世的生命只有一个果实:一个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
17是否你已经在功利的时代、浮躁的世界迷失了自己,并为此焦虑而痛苦着?那么听听《沉思录》的忠告吧,“回到你清醒的感觉,唤回你自身吧;当你从睡眠中醒来,你明白那苦恼你的只是梦幻,现在在你清醒的时刻来看待这些(有关你的事)就像你曾那样看待那些(梦)一样。”
18我们有时对熟悉的人反而充满了仇恨,对陌生人却充满友爱。难道不应该珍惜人生的缘分吗?你终生遇到的人,在亿万同类中是那样的弥足珍贵。《沉思录》说,“要使你自己适应于命运注定要使你同它们在一起的事物,以及你注定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要爱他们,真正地,忠实地这样做。”
19自媒体时代,大家总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沉思录》说,“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今天的人们,往往听上一词半句,不管是否理解,就可议论一番,轻者误解,重者严重曲解,让人担心。而不想听还不要紧,那种仅仅为了“听”的心态更让人担心。
20生活始终是你自己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专门针对你而特别设计一些幸福或苦难,一切都在于你自己。正如《沉思录》所说,“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的事情对你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