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2月至6月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带着家人也带着对美国农业的困惑开始了东亚之旅,他先后去了日本、中国、朝鲜,最终不虚此行。他带着的困惑是:为何不到百年,北美大草原那曾经肥沃的土壤在美国殖民者的开垦下就出现大量水土流失,让美国农业面临难以持续的危机。而他的不虚此行缘于:东亚可持续的农业传统,让那里的土壤保持了四千年的活力,他“震惊于他们土地的高产,也惊愕于这些农民提供了如此有效率的劳动却乐意接受极少的报酬”,如果在美国实行东亚的农业生产模式,则美国“这块土地上养活的人口可以达到现有规模的5倍”!作者兴奋地断言到:“假如能向世界全面、准确地解释仅仅依靠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农产品就能养活如此多的人口的原因,那么农业便可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有发展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产业”。
是什么样的东亚农业传统让美国农业专家如此上心?他在书中大量描述的东亚农业神奇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基于人多地少的精耕细作。在土地面积难以增加的情况下,以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进行近乎无限的劳动投入,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极端的生产力来。比如,间作套种,对有限的光热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实现了复种指数的提高,让同一面积的土地收获了更多农产品;再如水稻的育苗移栽,虽然劳动强度增大,却可以实现水稻有足够的生长期,获得更高的产量。与此相比,当时的美国农业显然就相形见绌了,是粗放和低效的。由于这种小农的生产方式,也造就了中国农民极端节俭、克制欲望、任劳任怨的品性。
其次是对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让美国人感到吃惊的是,中国的农业废弃物利用到了无复以加的地步。如,作物的秸秆要么作为燃料,燃烧后的草木灰再作为肥料投入大田;要么饲喂牲畜,牲畜形成的粪便再作为有机肥投入大田;要么直接翻耕入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或者与其他土肥结合,堆沤有机肥,再施入大田。即使牲畜遗弃在路边的粪便也有人专门收集后施入农田。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肥的投入,人们用大量的劳动力来挖塘泥、河泥;废弃的土炕泥坯也被粉碎再投入大田,因为其经过长时间燃烧吸收了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
第三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维护。典型的是高山水田,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小方块,进行良好的耕作、平整和水肥保护,形成了山高水也高的特殊生态系统,让那里的水稻种植得以一年又一年持续下去。再比如农田的休闲制度、绿肥种植和与豆科作物的轮作制度等,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保持了生产力。还有针对全年降水分布不均衡的事实,把灌溉与旱作农业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完美程度远远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还有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的协调安排,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局面,让整个大农业生态系统良好地持续下去。
第四是对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典型的是作者对中国城市排污系统的赞叹,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却没有西方发达的下水道系统,城市人口的排泄物和泔水完全依靠来自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天清晨一桶一桶地将之云集农村,制作成为有机肥再施用到土壤里,最终完成城市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测算,则每天将一百万成年人的粪便施用于田间可以给土壤带来一吨多的磷和两吨多的钾。可是在西方,由于利用发达的下水道系统排污,这些粪便不仅没有被农田利用,更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再比如食油(包括菜籽油、棉籽油等)加工业的废弃物——油渣的利用,让大量的有机质回归农田。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