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粮食问题,其重要性没有人质疑。但在论述粮食重要性的时候,一般多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周立的《粮食究竟是什么》一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粮食的属性,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思考粮食问题。
作者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粮食的三个重要属性,即刚性必需品、战略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所谓刚性必需品,是粮食相对于人而言,是第一生存需要,即常说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所有的农产品中,粮食是无可替代的必需品,可以没有菜,也可以不吃水果,甚至盐也可以不放,但粮食必需吃。所谓战略产品,是因粮食的刚性必需品属性衍生出来的,即古人讲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即基辛格讲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由此也注定粮食是一项国家基本战略。所谓国家公共产品,即粮食在国家安定、人民生计方面的根本作用,有的国家甚至可能没有军队,但一定要有粮食,哪怕少上一点,也会引起社会动荡;更因为中国的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的稳定更为关键,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安定因素。
作者接着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粮食的三个重要属性,即准自然品、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所谓准自然品,是指粮食虽然不像空气、阳光、水一样,是纯粹的自然品,但粮食的生产本质上是自然过程,人类为农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只是促进作物更好地吸收阳光、水分、矿物质,最终提供更多的人类需要的农产品;所以,粮食不是人工品,而人工参与其中的准自然品。所谓私人物品,是指粮食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一个吃多了,别的人能吃的可能就少了;粮食消费进了自己的肚子,别人无法分享。所谓准公共品,是指由于粮食的竞争性、排他性,又产生了宏观上的粮食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多一个人就得多一份粮食消费,保障粮食生产与消费就不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公共事务。正因为如此,除了粮食之外,还没有哪种产品同时具有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国家与人民主权这三项国家安全职能的。
若对粮食的消费进行具体分析,又可以归结出三大属性,即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所谓搜寻品,是指粮食在消费前,消费者可通过外形、色泽、香味等性状来了解粮食的部分属性。所谓经验品,是指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之后,可通过味道、口感等体验,了解粮食的属性。所谓信任品,是指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之后,依然不能深入了解对自己健康带来的长期影响。以上属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异常复杂,经济、社会机制都会失灵,必需诚实生产、诚实加工和健康消费,才能保证,需要社会、制度、文化、信仰等底层结构的健全,才能提供支撑。
由粮食的以上属性可以看出,粮食问题的复杂性显而易见,那种试图从经济学角度简单论证粮食问题的想法不仅是浅陋的,而且是站不住脚的。更让人深感不幸的社会现实是,由于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粮食的私人物品属性,粮食的公共物品属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形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悲剧,就是今天的世界也依然存在粮食浪费现象久禁难止和饥饿人群食不果腹的鲜明对照。有研究表明,即使因为严重饥饿而引发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并非全社会的粮食是不够的,而是国家的调配能力严重失效,导致了一部分社会群体的严重饥饿和铤而走险。
粮食,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什么时候敢轻松对待?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