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李亚鹏、王菲离婚事件引发的家庭与婚姻问题讨论大大超乎预期,已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有些人说他们今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有些人说现在的婚姻连爱情的坟墓也不是了,有的以问佛祖的形式发泄情绪,有的将众明星的歌曲名串连起来嘲讽演艺圈的“过家家”现象,如此等等。刚好近读《乡土中国》,中间有中国传统家庭的论述,与李王离婚事件结合起来,恰好能看得出中国传统家庭在现代社会的转型。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历来重集体而轻个人,中国传统家庭也一样,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家庭成员的权利,比较突出的就是对感情还有个人自由的压制。这样一种家庭特性,可以说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息息相关。由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血缘与地缘的结合,所以婚姻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标志着两个不同血缘的家族联合。外国人的婚姻可能真是恋爱双方两个人的事,但中国绝对不会如此。中国的婚姻必然牵涉到双方的家族利益,所以门当户对是长期讲求的基本条件,然后才能说人品相貌等其他方面。所以,一个人的婚姻在传统社会绝对是天大的事情,远比生老病死、中举升迁等事为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遵守的。为了保证这种婚嫁模式的持续性,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深入灌输,女孩子在出嫁之前绝对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怕放了出去,情窦大开,惹出事端。唯一的空隙便是进庙祭拜、元宵赏灯等不多的机会,再胆大的就是女扮男装私自上街了,就这极少的机会真还能生出若干情缘来,多少古代的爱情故事就发端于此。
如果从家庭的功能来看,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的家庭只是家族事业的基本单元,“夫妻店”能经营的可自己经营;超过夫妻经营能力的,则肯定是家族上手,兄弟伯叔参合其中。所以,中国传统家庭绝对不是两性感情的产物,而是集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功能在内的综合因素平衡产物。由于功能太复杂,到最后演化为,应该以感情凝结的家庭却成了为家庭而凝结感情,为了这个家、为了家族利益,夫妻双方不得不维持感情的情形屡见不鲜,特别是古代妇女,往往要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其中可谓血泪斑斑。所以,中国传统家庭提倡夫妻双方相敬如宾,反对过于亲昵,因为激情难以持久,温情才最牢靠。传统文化中,一再宣扬那种夫妻一辈子不吵一句嘴、不红一次脸的模范夫妻典型,突出的思想是家庭的和谐第一、家庭的稳定压倒一切。为了保持这样的家庭稳定,则靠三纲五常、名分等级次序等文化因素来维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文化应运而生。但其结果是对个性的严重压抑,个人自由受到极大压迫。一到现代社会,成为年轻人争相打破的牢笼,巴金小说《家》《春》《秋》受年轻人的欢迎,就是因为其反封建家庭禁锢、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
那么到了现代,情况已经发生改变。自现代社会以来,家庭的经济因素不断被社会所承担,个人自由空间越来越大,感情因素越来越重,同时传统宗族体系的解体也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外部影响因素,家庭越来越以情感交流、以爱情来定位,传统家庭的解体也就不可避免。最典型的生孩子这事,现在连农村人也知道养儿防老不靠谱,城市家庭生孩子更是首要考虑感情因素,传统的家庭观念已经大大削弱。
按理说,当经济功能、集体利益功能从家庭剥离时,以情感、以爱情来定位的现代家庭应该更稳固起来,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近年的家庭显示出越来越不稳定的迹象,离婚率节节攀升。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家庭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的现实,更何况目前的家庭还更多地沾染了经济社会的习气,在一些方面甚至更俗气。比如那种本着“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功利思想而组建起来的家庭,其稳定性可想而知。
同时,对于那些以感情来组建的家庭也有走向两个极端的倾向:一种是走向原始的生理情感体验,即所谓的莫名其妙地爱上对方,偶遇触电,一时激情,闪婚又闪离。这样的婚姻其实不是婚姻,只是萍水相逢式的生理与感情碰撞,缺乏内在的情感理性,缺少志同道合的感情基础,注定没有稳定性而言。其结局一般也不太好,心理上反目成仇不说,极端地还要进行人身的打击报复。另一种是走向极端地精神追求,过于理性而缺少情感,双方各自的精神追求造成形成陌路的现状,心理鸿沟很深,生活在一起徒有家庭的形式,而没有家庭的内涵,离婚也只是顺其自然。这种婚姻的结束,当事双方往往有会心一笑的感觉,即使分手仍然是朋友,只是让外人看来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按照有关媒体披露的李王双方离婚后的解释看,应该属于后面这一种情况。不过,只是让人感觉,七年之痒的魔咒为何在演艺圈如此灵验!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