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熟人社会的解体与重建——费孝通《乡土中国》札记之五

书评人:魏延安 2013-10-04 17:54 赞[0] 收藏

 

  农村是乡土性的,是熟人社会;而城市是市井性的,是陌生人社会。这是一般认同的规律,也成为一般城乡研究者的理论依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概念已经开始松动,农村的熟人社会正在解体,而城市似乎又开始了熟人社会的重建。

  农村熟人社会的解体是因为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而有些无奈,甚至连承载农村熟人社会的村庄也在这个过程中无奈地消失了。那些到城市就业创业的农村人即使逢年过节回去,也只是短暂的停留,而且因为天南海北,平时的联系也少,过去最为熟悉的同门弟兄、姑表亲等也陌生起来,好多情况下大家只是熟悉一下面孔就又匆匆散开,再次钻进陌生的城市,当一个城市人眼里陌生的异乡人。

  不仅是这种表面的熟人社会在解体,深层次的熟人社会也在解体,即基于熟人社会产生的天然信用保障和基本道德礼仪也在丧失,最为典型的就是传销,不知多少亲兄弟姐妹之间在互相欺骗,更不要说一般的亲戚;过去凭着熟人的信用就可以借钱、合伙的状态也改变了,开始向现代的法律社会转型,这基本都是经济社会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

  目前,农村正在推进的撤乡并村工作又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熟人社会的解体,并试图推动新的熟人社会建立,但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也是漫长的。因为,目前以合并村庄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成的初期依然是陌生人社会,需要大家逐渐熟悉和融合,但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缺位,这个融合缺少了一些深度和广度,重新形成一个类似过去村庄一样的熟人社会难度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城市却因为农村人口的进入,某种程度复制了农村的乡土性,客观上形成了在地理区域上比较松散而在实际联系上却较为紧密的熟人社会,典型的就是城市里的老乡会,区域越小,圈子越紧密,来往越密切,附带功能越多。如果是一个地市的,可能会感到亲切;一个县的则亲密的来往很容易建立,要是一个乡、一个村的,那就可能会如同亲人了。同乡圈内,就业可解决,创业有门路,资金好借贷,城市融入亦有帮助。以进城务工为例,各种统计数据表明,政府组织实现的务工岗位对接比例在8%以下,找工作基本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熟人介绍模式。

  而且,城市这种来自乡村的熟人社会重建,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圈子的建立这样简单,也有着物理空间聚集的趋势,典型的就是各地涌现的温州城、河南村等标志性聚居区,其空间可能不像乡村那样紧密,但基本上复制了乡村的熟人社会模式,依然按乡村的血缘关系、地域风俗文化等因素在运转。甚至这种模式也复制到了国外,有媒体报道说,纽约的唐人街,那些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大妈,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但依然生活得很好,因为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熟人社会和几乎像中国国内一样的乡土性街区。

  当然,城市本身也是有熟人社会的,典型的就是单位,一个单位的工作区有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单位的生活区同样有熟人社会,而且后者的规模远远大于前者,家属、亲戚、朋友交汇一起,也是一个蔚为大观的熟人社区,同样也具有乡土熟人社会的天然亲近感、心理安全感和交往信任感等。只是这些年在政策上不鼓励单位办社会以后,这种单位生活区的熟人社会也如同乡村熟人社会一样开始逐步解体。而且,单位熟人社会与乡土熟人社会也是有极大差别的,乡土社会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道德文化约束等方面的特点,而单位熟人社会没有这些特征,或者说并不明显。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巨大变革的年代,乡土社会的解体在理论几乎不可避免,即使没有解体的那些乡土社会,也将会被渗透进明显的城市文化特征,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改变了本来面目,进而又会深刻地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三农研究者必须关注的。

  (二〇一三年十月四日)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