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家杨谨 点评“爸爸去哪儿”“小志”育子之道
《爸爸去哪儿》首播节目一炮走红,不仅明星爸爸一改常态,观众们更被孩子超萌的天性、前后大逆转的表现给迷住了。
其中林志颖父子(小志和小小志Kimi)更胜一筹。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小志是个亲子沟通的高手,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个“不老神话”再次鼓掌。
困难一:小黄,我不想离开你?
小小志Kimi在交过零食和玩具之后,眼看由被要求必须交出自己最好的朋友“小黄”(布偶)时,不仅伤心地大哭,心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小黄可以带吗?去问问编导叔叔?
林志颖:不可以带,对不对?过几天,我们就可以把小黄带回家。等比赛结束后。
林志颖: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去,好不好?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孩子要交出最心爱的玩具“小黄”,Kimi伤心的哭了。要知道没有妈妈的陪伴,心爱的玩具就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安慰剂,现在连这个心灵安慰剂都要分离啦,可想孩子的心该有多么的心痛和难舍。
此时的父亲用了很好的处理方式:
首先,鼓励孩子与其他人沟通,“你去问问编导叔叔可以带吗?”不仅缓和了孩子的情绪,而且告诉孩子“我说了不算”的事实,避免孩子提出变相的要求。
其次,蹲下来,抱住孩子沟通:看似一蹲一抱的这样简单的动作,表达了父亲完全接纳了孩子的情绪。蹲下来不仅代表了一种姿势,更代表了亲子间平等沟通的心态,当父亲与孩子目光平视时,表达的是平等的态度。
第三,给孩子明确答复,同时给出解决方案。“不可以带哦!”“等比赛结束后,我们再带小黄回家!”
第四,陪孩子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安抚:“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去吧!”
通过缓和接纳情绪、表明立场、给予解决办法到完成陪伴四个步骤,小小志很快摆脱了对“小黄”的依恋,在节目过程中甚至没过多提及小黄,因为孩子的情绪得到了舒解,他也明确知道小黄在哪里,何时再相聚。
困难二:我不喜欢又脏又破的“蜘蛛屋”!
Kimi抽到了最差条件的住所,轻声说“不要这个房!”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那你要哪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一样的。
林志颖:那你跟他换换,好不好?(Kimi思考着:要不要换?)
林志颖:“这个好像挺不错的。”“那个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换吗?”“三号好不好?好像不错哦!”
孩子点头同意。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当孩子出现类似节目中的情况时,许多父母急于让孩子改变选择,但是说尽好话,甚至利诱都不起作用,那么小志的做法不妨一试:
不命令、不责怪、不讲大道理,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那你要哪个房?” “那你跟他换换,好不好?”
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这个好像挺不错的。”“那个有怪叔叔!”“你要和他换吗?”“三号好不好?好像不错哦!”
抓住孩子犹豫的契机,再次引导:三号不错哦!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到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孩子就在这样耐心细致的安慰、询问、分析中悄然接纳了自己抽到的结果。
困难三:“死蜘蛛”好好玩,我要玩!
入住后,父子俩发现床上有“死蜘蛛”,该怎么办呢?
爸爸的应对:
林志颖:有个蜘蛛,像个玩具,你要不要玩?
Kimi 玩了一会儿,想起了妈妈。
林志颖:再次蹲下身去,抱住孩子:“你找妈咪做什么?妈咪没有来,我们今天先在这里好不好?你陪爸爸好不好?来,爸爸抱!”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经过前面一系列活动,小志爸爸已经估计到孩子来到屋里,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因此他一进房间就把“蜘蛛”说成“玩具”,询问孩子你要不要玩,并把它放在地上,告诉孩子怎么玩,很好的分散了孩子对于“破屋子”的注意力,给孩子慢慢熟悉环境的时间。
在孩子想起妈妈的时候,轻轻把孩子抱过来,一连个问句,没有烦躁、没有拒绝、没有压制,给足孩子尊重、关心和接纳。
因此,在孩子烦恼的时候,不能只想着:你又怎么啦?而是要“蹲下来、抱住他、问问感受、并想想办法。”
专家杨谨老师点评:
蹲下来沟通,是小志爸爸“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法宝。
正如《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所主张的观点:父母蹲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目光,温和地与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物理上的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蹲下来,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看见的画面,了解到他的感受。蹲下来,不仅仅是种身体的姿势,更是一种谦卑的心态,温柔地陪伴,耐心地对话,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听进父母的教诲。
幼小的孩子离开妈妈的呵护,单独和爸爸去从未去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即锻炼了孩子们的抗挫能力,又增强了父子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还能让父亲们感受到母亲的不易与辛苦。
最终要的是:明星爸爸各种“靠谱“或者”不靠谱”的表现,让电视机前的爸爸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担任什么角色?—旁观者、领导者、示范者还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