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农民走了之后——朱启臻 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札记之二

书评人:魏延安 2013-11-10 18:50 赞[1] 收藏

 


农民进城的潮流不可阻挡,但带来两个最现实的问题:留在农村的人怎么办?明天谁来种地?

能进城的人进城后,农村的剩余人口俗称“386199”部队,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目前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方面的著述繁多,不多赘述。《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以文学化的语言对三个留守群体作了三组镜头的素描,读来让人感慨万千,特摘录如下:

【留守老人】幽静曲折的小道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那么的苍老,犹如老人脸上的皱纹,深邃而沧桑,默默的期待着。虽然晚霞铺平了回家的路,然而那柄苍老的锄头变得异常的沉重。劳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的身体此时怎堪承受无尽的思念和忧伤?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只是无尽的原野徒留着孤单的背影。

【留守妇女】习惯了寂寞也害怕寂寞,然而空荡荡的房间容下的只有思念。白天操劳从无闲暇,生为人妻也无怨言,可怕的却是漫漫长夜,每一分钟都在思念中煎熬,本是相濡以沫,为了生活却两地分隔。夜雨绵绵,只能默默祝福,虔诚祈祷远方的他一切安好,期待着那天再合窗长谈。

【留守儿童】灿烂稚嫩的笑脸让人打心底地心疼,懂事而又勤劳,每天都向奶奶问着同一个问题: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回答也总是那么简单的重复:快了。谁知道真正的答案?幼小的心灵从不知道被欺骗的滋味,快乐是因为对父母最真诚的爱,他们相信那一天。

然而,即使这样的场景在农村也悄然地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家庭出现了全家进城的景象,跨省的流动在减少,夫妻就近在县城、在地市级城市共同打拼的情形多了起来,于是农村只剩下了老人。我们在陕北下乡,真实地体验到了那种荒村孤老的农村场景,更让人感觉凄凉。他们有的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被城市吸纳,最终要在衰败的农村度过凄凉的晚年。

而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备受关注。但对此问题我倒不悲观,因为: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推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加速健全,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提供者,三夏的变迁最能说明这一点,更何况土地托管、农机社代耕、合作社统一经营等适应农业新形势的新型经营模式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退出客观上也为农业适度规模提供了空间,只要政策上得力,顺势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政策性投入,农业依然有提升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目前也有一批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回到农村开始创业,将会成为未来职业农民的主体,他们绝对数量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多。中国农业的前景将会是以小型农场或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呈现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化的特征。但无法否认的是,那些条件较差的山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大、农业现代化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可能就只能走向村庄人口迁移、土地退耕还林的前途了,目前就表现为在没有适宜机械的情况下无力耕种而撂荒。也可以预见一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比如蔬菜、水果。

目前正处在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期,有风雨也有阳光,但未来的蓝天白云还是可以期待的。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日)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作者:朱启臻,赵晨鸣 主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5-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赵攀峰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