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出书速度堪称学术界之冠,从2003年至今已出版20余部。《郎咸平说》无疑是其中响当当的品牌,关注财经的人堪称无人不知。其最新付梓之作《郎咸平说:令人头疼的热点》,对2012年以来中国恶性热点事件进行了条分缕析,实实在在地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解构了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的惶恐或郁闷之境,此乃其亮点之一。之二,则是很多观点再次颠覆我们的既有认识以及哄哄名家的信口雌黄,例如其对放开生育的严重反对、对林毅夫的批驳。
好书,鉴定完毕,不枉读者俯身一回也(话说,多少名家之作让人白白患上了颈椎病?)。
问题是,郎咸平孜孜不倦地说了这么多年,怎么还在不厌其烦地说?2008年后金融危机爆发,郎的《产业链阴谋》立刻出版,可见其对民生经济的深切关注。从他的的一部书起,关于改革的具体建言已呈痛心疾首状,而在这以后的10年间,郎咸平一遍遍地梳理着全球产业竞争的本质,一遍遍地廓清着中国经济调整的真相,全不顾辉煌政府的体面和靓丽名家的饭碗,更猛戳国人的诸多痛处,老百姓就着《郎说》夜夜浮白成为民间一景。但很显然,中国最牛叉的团伙亦即既得利益集团,肯定是不爽的了,天涯里到处是水淹七军般骂郎的文章,但请正反两方都看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几年前郎先生的预言,都实现了吧?
作为其钢杆粉丝,我多么希望他的建议能被逐一采纳,但一部部新书出版,然后下架,再出版,再下架,郎大炮的版税赚了不少,读者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除此,哪一条、哪一项建言被放在了总理的案头上?既然如此,这些书的意义何在?除了最终将成为中国首席预言师,郎大炮的书究有何用?
我为真知灼见的被飘渺,而悲伤不止!
这正是此类书的意义盲区:改革建言书的读者,首当其冲应该是能够出台顶层设计的人物,但现在是更多的布衣白地在读他。正如某人所说:郎大炮是在民间获得口碑,然后赚精英们的钱。要出版多少部这样的书,才能撼动最该被撼动的人?何况就目前来说,绝对有种声音认为,“郎咸平的书算是书吗?当厕纸太硬,当垫脚石太软!”
这大抵缘于郎咸平的大炮本色。郎咸平说过一句相当愤青的话:我们这个社会连一点起码的是非判断标准都没有。但这句话显然错得离谱:中国的芸芸之百姓是有充分而广泛的判断力的,而少部分人,则更有强大而尖锐的判断力,但问题是,谁的判断有用?谁来制定标准和规则?
郎咸平为什么还在说?有声音质疑说,作为一个公司财务专家,为什么要对社会各个层面指指点点,如此不务正业?但我们不得不就此追问一句,中国的公司出了这么多问题,究竟只是偶然,还是从根本上就错了,所以才导致了必然的结果?正是因为社会出了问题,经济才会跟着出问题。郎咸平对此说了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能自欺欺人,就像看到有人盗窃而不能不大声喝止一样!
郎咸平为什么还在说?当今大陆“专家”们的荒唐、无知、浮华和叵测,虽然是中国的悲哀,但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连普通人都看懂了继续改革的极端必要性。对郎先生质疑的声音,我们无法阻挡,但部分“专家”反人民、反社会的行径,必然最终遭人民唾弃,这也正成就着诚实、坚守学者底线的郎咸平先生。郎咸平的东西没什么高深的,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老郎也就当仁不让成为了“人民经济学家”。拥此光荣头衔,郎咸平不说,谁来说?
郎咸平为什么还在说?因为我终于乐观地想象到这一点:也许,至少,他的努力在民间没有白费,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看懂了中国经济,看清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郎咸平为什么还在“说”?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十年,改革停滞了,甚至开起了倒车,他不得不说,而我们也不得不一遍遍地发出叹息之声。拿起这本《令人头疼的热点》,书外的东西更令我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