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农业是永恒的——《三农中国》第15辑札记之二

书评人:魏延安 2013-12-15 21:59 赞[1] 收藏

  

  农业不是工业,这个话说起来简单,但理解却难。我反复说这句话给那些想要投资农业的人,并努力地做些解释,但似乎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在今天这个年代,工业经济的过度发达,让农业愈发显得弱小不堪,也让一种说法相当流行:按工业的模式做农业,甚至以现代工业替代传统农业。而早已过剩的资本以此论为法定,急不可耐地进入农业行业,期待发掘又一个宝藏,结局却呈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进入农业的想出来,农业之外的人却想进来。借着《三农中国》的阅读和启发,我想就“农业不是工业”的解释再做些梳理。

  农业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这个定义将农业物化了,反倒不利于了解农业的本质。如果通过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农业,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农业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实现载体。地球上的所有能量来自于太阳,但动物包括人在内并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有植物可以将太阳能通过叶绿素的作用转化成各类生物能,动物再通过食用植物而获得所需要的能量。那么农业的永恒性由此而产生,除非人类将来自己改造自己,为自己的身体也合成了叶绿素之类的物质来吸收和转化太阳能,否则人类只能依靠农业来获得能量而存活。民以食为天,正是这样一个根本道理,农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也不是夸张。那么有人会提出,是不是人类可以不搞农业,直接从自然采集植物甚至捕获动物而获得能量?答曰,可以,但所有的人得从城市退回山林。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就是依靠采集和狩猎来生存的,但这种渠道是低效的和难以保障的。农业是人类的重大历史进步,从此让食物的获取有效率而且有可靠的保障,推动了人类的分工与进步,最终产生出工业和城镇来。

  那么农业的主体是谁?一般回答说是农民,这依然是经济学角度的解释。如果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则农业的主体是动植物,是它们的生命活动形成了农业。农民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促进动植物的生长,特别是促进人类所想要获取的动植物的可利用部分的生长。从这个角度看,农业与工业简直是天壤之别,农业是生命体的繁衍,而工业只是没有生命的机器的简单重复劳动,二者的机理有根本性的不同。工业可以在订单紧张时,让机器24小时不休息,而农业行吗?小麦秋种而夏收,绝不会因为人急着食用而改在春天成熟;牛犊注定是要怀胎十月才能生下的,绝不会因为人着急而半年就出生。不管有多大的资本,不管在工业领域如何嚣张,在农业上必须听自然规律的,听从动植物的生命轨迹。

  那么人在农业中的作用是什么?只能是促进。就像农夫山泉的广告,我们不生产水,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而人本身也不能生产出农产品来,只是通过辛苦的耕耘和精心的饲养,让动植物更加健壮的生长,具体包括:通过一系列耕作和施肥,让土地变得肥沃,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让植物的生长持续健康;及时收获、贮藏,避免植物结出的果实腐烂、变质;为动物搭建圈舍、定时供应好的饲料、做好病害的预防等,让动物健康快速生长,等等。既然农业受着如此严格的自然规律制约,则农业远比工业复杂和辛苦。

  农业又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进步?一句话,借鉴工业的成功经验,将工业理念渗透进农业之中,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由此,那些想由着资本的性子迅速改造农业的人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走向相反的结果,让人痛惜。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三农中国》第15辑

作者:宋亚平 主编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曹剑利
  • 个人名片 赵攀峰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