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之后,改革如何落实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政策,从而释放出改革红利,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命题。那么,是哪些危机倒逼改革?决定改革成败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由此出发,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这本书名源于李克强总理办公室批复的《改革是最大政策》,想要探讨的正是以上问题。
本书作者吴敬琏、张维迎、高尚全、陈志武、华生、王健林等人,都是改革的思想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有思想性,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本书正是从思想与问题两个角度出发的。
回望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引领改革不断往前走的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不是利益,而是思想。所以说,利益看似牢不可破,实则转瞬即逝,思想看似柔弱无力,但却润物于无声,或许用经济学家张维迎一直呼吁的理念和领导力来概括更为准确。
从理念层面来看,创造社会财富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但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必须以“三个环境”为依托,即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和保护产权的法制环境。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为营造“三个环境”制定规则、进行监管,并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东西,应交由社会自我管理。这应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比较理想的责任与权力边界。我们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灵魂,而在此基础上的政府简政放权、社会管理创新等,则是未来改革的核心理念。
从领导力层面看,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国家,或者如厉以宁教授最近提出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双重转型期,即使正确的改革理念,如果离开了强大的领导力,最终很可能变成镜花水月。
过去几年,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手中握有强大的项目审批权,导致了“跑部钱进”、“吻增长”等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不断进入到竞争性领域,与民营企业争利。由于背离了最基本的市场法则,两者的共同结果是:既滋生腐败,又导致资源错配之下的效率低下;既激化了社会矛盾,又阻碍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发挥。
因此,约束政府权力,让政府退出本应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领域,是划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权力边界的起点。然而,当很多政府部门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而社会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推动政府与市场“换手”的时候,只能通过比较强的领导力去推动改革。我们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是“用强的领导力去推动正确的改革理念”的产物。
当然,在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开局面前,我们仍应保持冷静和清醒。因为正确的理念和强的领导力只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任何事情的充分条件在事前和事中我们都无法穷尽,但对于改革而言,至少需要改革者具备平衡各方利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顺序,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的政治智慧,更需要整个民族能够用一种理性的妥协精神去面对改革,特别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变成改革者,改革恐怕难言成功。
另外,由于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比较宏观的中国改革,而共同背景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因此,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观察角度,分析框架自然有所不同,观点可能相左。对于读者而言,观点自可取舍,对于改革者而言,自应兼听则明。
东方出版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