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斥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后,郎咸平在大陆名噪一时。尽管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可能十分厌恶郎氏的言论,有认为他极左的,也有批评他极端的,也有批判他不懂中国经济的,甚至把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的原因也归罪于他,认为他的言论导致地方党政不敢担当“变卖国有资产”的恶名而畏首畏尾,等等;但这一切都无妨他的走红和深入人心,2010年当选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以48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郎咸平说:让人头疼的热点》是作者继2012年畅销书《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之后又一部关注社会热点的作品,延续“郎咸平说”系列的一贯风格,社会、经济、民生时事、地方债务危机、反腐、银行“钱荒”等热点问题全部囊括。而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次读作者的书,此前只是在网上零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对这本书怎么看呢?且不论内容如何,单从兼听则明的角度看,我就觉得他所提出的一些看法、观点和对现实的批判,都是应该尊重的一种声音,至少他在民间受到了相当一部分群体的认同,而背后恰恰反映了改革进入深水区时迷漫在社会上的一种焦虑情绪和深度忧虑,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何况,作者批判的一些现象确实存在,分析问题的一些观点确实有理。
比如,作者对经济转型的看法值得思考。他提出政府先转型,制造业才能转型,因为政府管的太多了;政府应该是“长期服务的保姆”,而不是“助产士”,不应该在产业发展的甄选上参与过多,而应该是给企业提供一个能够孵化出新产业的营商环境;而企业转型要从传统制造这个狭隘的领域中跳出来,在全产业链上发展,把重心转移到产品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及零售这六大非制造环节上,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附加值。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者的观点是与中央吻合的。
作者对“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点评也很到位——“难的不是就业,而是体面”。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来没有摆脱过那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一旦后者工资超过前者就埋怨。我是赞成作者这种分析的,因为我接触的一些企业家也是这种感觉,一个公司的文员岗位月薪2000元招人,多得是,因为坐办公室,是白领;一线车间的经理月薪四五千却没有人来,因为在基层,是蓝领。我还想接着作者提到的“农民工工资过万秒杀白领”现象说下去,秒杀只是一时的,因为农民工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贬值,大学生则可能在不断历练中逐渐升值,有什么可比性?况且,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选择,说明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出了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由就业问题说开,作者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认为教育体制是僵化的,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也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持批判观点,但更倾向于在深层次找原因,一是目前的教育质量其实是大学教育规模盲目扩张的结果,眼见着一轮又一轮的并大校、专升本、中专转高职,而师资还是原来的底子,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而教育体制的调整也不是一时半伙可以见效的,就业问题最终要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化解。
而对于目前的电商竞争,作者同样也有精彩的点评,比如对京东“三板斧”的概况,即全世界最高效的物流、透过网站点击率来预测未来、精细化管理,这些其实就是电商的核心竞争领域。当初京东大举投资兴建物流体系的时候,有专家笑刘强东是傻子,在不见效益的地方猛投资,因为国外的物流是第三方承担,结果几年之后京东的投资效果显现了,反倒是阿里急了,开始投资物流;透过网站点击率预测未来,其实就是大数据的运用,现在确实已经十分紧迫了;精细化管理是最终的决胜法宝,大型的商业利润率就是3个点左右,亚马逊的厉害实质是运营成本的控制,省下的就是利润,这才是运营质量的真正体现。
当然,我对作者的一些大声喝问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比如,作者批评的长沙市推出8292亿建设规划和贵州省推出3万亿刺激计划,认为分别相当于长沙市和贵州省财政收入的13倍和23倍,钱从何处来?这个问题要从投资来源分析,关键看财政投入占比是多少,现在社会不缺资本缺项目,也许有的项目财政投入连10%都不到。再比如,无锡市救尚德公司这件事固然很值得反思,但救的问题不能单从经常学角度分析,还涉及政治与社会稳定,而作者其实是在作品的其他部分提到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单一性问题。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