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209、《论中国》之“美国因素 ”

书评人:张海勤 2014-01-24 10:13 赞[2] 收藏

  

  

  节主要记述的是1988年~1992年,乔治.布什执政时期的中美关系,基辛格给出的题目是“美国的窘境”。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欣慰。巧合的是,这一时期和今天的中美关系颇为相似。现实层面,一些学者提出了如今中国是不是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而这一战略的提出,正是邓小平在这一时期退休时确定的。究竟今天的中国是不是还需要韬光养晦?还是不是在韬光养晦,以及邓小平的遗训是不是过时了呢?

  这几年是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首先是过去近20年中美的相互配合,化解了苏联在全球的恶意扩张,中美关系开始动摇,苏联随之解体;中国经过了10年改革开放的摸索,正处在十分焦灼的状态,也就是发展上台阶的新情况。伴随着大国关系的剧烈变化,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不可避免的也影响着欧洲的态度。欧美之间的那种意识形态又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面临严重挑战。

  苏联环顾周围之后,选择了和中国“求助”的国际外交策略。在满足中国提出的从三个地区撤军的要求后,戈尔巴乔夫得以访华,由于恰巧突发事件选择了在北京机场举行欢迎仪式,且没有群众参与——对苏联领导人来说颇为尴尬。后来,基辛格从钱其琛处了解到,戈尔巴乔夫来中国是需要中国对苏联进行援助、投资、提供日用品,中国视情况满足了部分要求,同时大为震惊,并意识到苏联病入膏肓。这里不详述。在这次会面中,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中苏政治主张。

  此时,中国在培养新一代领导人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两位总书记先后上台又接连下台,1989年又爆发了学生事件。美国国内对此大有看法,这反映了美国作为曾经的冷战的胜利一极,正处在释放自己胜利喜悦、更加自信自我的状态。于是乎,美国对中国的国内政策爆发了激烈的民族情绪,使得美国布什政府措手不及。尤其是,乔治.布什曾是驻华联络处主任、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关系不错,——被看成是亲华总统。是屈服于国内压力还是向中国政府施压?老布什选择了后者。

  老布什亲笔信让国家事务安全助理和副国务卿做空军运输机并在空中经过加油以极高的机密性措施来到中国解释布什的政策取向,中国解放军曾请示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是否击落该飞机。邓小平和李鹏、钱其琛会见了来使,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口头和书面协议,就事件本身来说,是一次诚意的交往。中国和美国在这次没有“结果”的谈判中,描述了各自的立场:中国坚持了大国治理的传统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政府则是从解决国内民族情绪方面把此次事件看成是一个“独立”事件来处理——不会深究。

  由于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再上台阶的历史时刻,国际局势又发生了如此重大变化,原本早就打算退休的邓小平做出了即可让位的决定。与此同时,美国也由于没有了对手,感到无所适从。中美关系进入了再定位的新时期,美国国内对苏联解体的关注分析占了上风,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人权的指责,抓住了一个所谓的政治自由主张的人为借口继续美国在民主方面的自我吹捧,又惹起了不小的中美纠纷。好在当时,双方都明白此事无伤大雅,但是,还是较起了劲。

  邓小平(或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特点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的战略交代。以应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处在刚刚开始。基辛格的分析是,中国在对待“过分自信”的态度如何?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并且从历史观点来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在对待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做法,都符合邓小平当时的做法和提法。基辛格给出的历史观点是:面对困难镇定自若;注重调研;目标专一。

  也许这是一个资深美国精英政客的观点。基辛格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有利于政治家的灵活性;抑或只是基辛格作为中美关系最重要的联络人,不方便明书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历史观点;更为可能的是基辛格作为一个重要人物,不愿意对未来的发生承担更多的责任?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过去近二十年中美之间的客观合作关系开始松软;且并没有走向对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经济成功的步入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发展阶段,且高速发展;美国其实也进入了自己的鼎盛独霸的时期,不幸的是美国把全球和自己一起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唯独没有把中国扯进去。

  那么邓小平的、被现如今媒体描述为“韬光养晦”的24字策略是不是过时了呢?当时,我还是一位刚刚考上学的学生,考试的“时事政治”部分考题,就有前面提到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主张,印象深刻;考上学之后,由于说不清楚的原因,在学校里有马列小组学习等,对南巡讲话之类的时事政治特别感兴趣、且该学年我们正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哲学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解该时期的时事政治。老师的观点正好迎合了今天的某些人的观点,只不过是,我老师的观点不是“政治观点”,而是“哲学观点”。

  在他看来,包括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内的很多提法都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对未来的发展“意喻”危害可能会很大。比方:猫论、非此即彼的某些观点。当然,老师也不否定这些提法的积极意义。非常“不幸”的是,在今天的学生我看来,邓小平的那些“提法”恰恰极具哲学思想。我们知道邓小平很多时候,都是极简练的话语,让人们把他的话和现实紧密联系。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人们需要听后“急切”的和现实“沟通”,才“有”了他的话更“现实”的不现实的看法。有谁能否认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呢?

  且看如今的中美关系。时代背景:美国沉疴经济危机之中,伯南克老谋深算、装逼卖傻,意喻重整美元霸权,且急流勇退,准备领享功成名就、见好就收的历史勋章。美国政治军事则是四处搭桥,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以维持其国际主导地位。恰恰是这些做法,让日本领导人安倍晋三看出了美国的破绽,一方面叫嚣和中国对抗;一方面给美国制造难题,这就是今天美国的“新窘境”。好在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定位,既为美国继续领导世界留足了空间,又为中美继续合作提供了方法和方向。

  今天的中美都需要韬光养晦。中国需要结构调整的时间;美国需要经济恢复的时间。中美之间相互依存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是强劲的经济发展力量、美国是世界政治的稳定器。而日本的做法,恰恰是在没有自己份儿的时候,急于“争”一份儿。当然,除了伤害受害国感情的错误做法之外,日本领导人的做法也只能是给中美关系提鞋——借机提高自己国家的军事水平——鞋不能白提。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是一种“政治噱头”,它是比尔.克林顿给自己老婆提供继续从政的一张政治主张牌。美国从来没有离开亚太、即使美国重返亚太又能对美国带来多少利益呢?

  美国现如今的政策是恢复国家经济的强势地位,重塑美元的霸权地位。中国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努力。美国从某种程度上是防止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下滑,也就是和中国博弈。现如今的这种中美竞争一定是和平的方式,不可能在通过战争来取得大国地位。展望未来,美国只有在金融和科技型创新方面继续提高;而中国则是完善、学习美国在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制度,以提升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地位。中国的发展不是以主观推翻美国的领导地位为目的而是发展自身实力和造福人民为需求。

  在现如今“国家”的世界格局中,国家的本质局限了某些全球化的力量;换言之,现如今的“人”、对国家来说是“人民”,还无法从“国家”概念中“走”出来。国与国之间的争吵会越来越多,就像安倍晋三一样,它会依托“国家”的名义,越来越张狂,就像华春莹说的“狂妄”。在“国家”概念事实上开始模糊的今天,世界局势将更加的“动荡”,特别是在思想领域,也就相当于过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国政府“安分守己、克己奉公”是一条哲学道理,除非国家消失了,……

  中美关系的演绎可能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最后演义。正像我们常听说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论中国

作者:(美)基辛格 著,胡利平 等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迟竹强
  • 个人名片 陈嘉珉
  • 个人名片 张海勤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