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中西茶产业之路的迥异——周重林 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札记之二

书评人:魏延安 2014-07-06 21:04 赞[1] 收藏

 

  为何中国七万茶企抵不上一家英国立顿?这是关于中国茶叶的又一个命题。这个命题最初由新华社一名记者于2005年在参观英国立顿红茶研发基地后提出,到2008年的茶博会上再次发酵,引起广泛关注和反思讨论,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依然不时为人提起,前一段的微博上依然有议论。《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一书,自然不可以错过这样重要的话题,也展开了讨论,甚至追溯到清末民初,说那个年代吃了洋茶苦头的中国茶商已经开始讨论这个话题了。一个话题讨论了百年却没有现状上的明显改观,着实让人尴尬!

  如果仅从表面的数字对比来看,这样的话题不刺激中国茶叶界是不可能的,七万中国企业对一家国外企业,对于中国这个世界茶的故乡、第一茶叶大国来说,显然是感情上无法接受的,某种程度上也让茶叶界有一种蒙羞的感觉。但如果仔细对照中西茶产业之路,则能更客观地认识问题的关键。

  首先,中西茶产业起步之初就有着天壤之别。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殖民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茶叶资源的偷盗、异地试种和对茶叶技工的引诱,直至1840年代初次试种成功,并在185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商业运作。由于其发展茶产业起步就是为暴利而去的,所以采取的是完全资本化、商业化的办法,集中连片种植,企业化经营管理,而且为了标准的统一,也从起步之初就大力发展机制碎红茶这一紧俏的品种。而中国则不同,中国茶叶本来就品种繁多,地域差异较大,既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又有出口西洋的商业生产要求,产品五花八门,早先是有什么出口什么,到后来西洋要什么再从农民手里收购什么,基本是被动的商业化,而且难以规模化、标准化。英国的立顿可能只需要少量的规模化茶叶基地就够了,而中国的茶叶企业至今依然要靠千家万户来生产,这种根本性的差异至今没有办法扭转。

  其次,中西茶叶的消费习惯和文化背景是不同的。中国人以绿茶为大宗,而西洋以红茶为大宗,这既有传统的因素,又有商业的因素。中国人的绿茶习惯,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的营养成分,而且被赋予了过多的文化内涵,文人以茶为雅,道家、佛家又为茶叶注入宗教成分,几乎每个中国茶叶品种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但西洋的红茶则不是这样的,先是商业因素的影响,绿茶难以保质,而红茶就好多了,仅此点就决定了长途海运会催生红茶为大宗;然后是红茶的可调和性,典型的就是加糖,而中国人喝茶除过少数民族以外,基本上是纯而又纯的,甚至连喝茶的环境都要求没有异味;还有便利性的因素在其中,中国人正儿巴经地喝一回茶那是很麻烦的,特别是绿茶,杯盏器具甚多,讲究也多;但西洋则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束缚和过多的讲究,方便的袋泡茶大行其道,可中国到现在还是把袋泡茶压制在低端茶的概念中。所以,当英国人以红茶为载体催生下午茶文化的时候,中国以绿茶为载体的茶文化还是停留在曲高和寡的文化范畴;特别是英国人可以端着袋泡茶方便地穿梭于茶桌之上的时候,中国人的茶道却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场景;西洋人也许可以全民喝红茶,而中国人则断难接受一个茶叶品种喝天下的大一统局面。

  第三,中西茶叶品牌的运作是不同的。由于西洋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文化约束,所以可以专心地去做商业品牌,在大的商业品牌下再去运作来自不同产地的地域茶叶品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品牌下的一个品类。但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人的茶品牌首先是地域品牌,如绿茶首推西湖龙井,其次是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十大品牌;青茶则以乌龙为大系,又有闽南乌龙、闽北乌龙之分,具体的地域品种如铁观音、大红袍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红茶、黑茶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复杂的茶叶分类与繁多的地域品牌,中国人能搞明白的也不多,更不要说外面的人。地域品牌多,也不见得是坏事,说明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但缺陷是茶叶品牌的运作往往落入地域品牌的窠臼,各个公司都在争抢地域品牌的正宗地位,却很难超越地域品牌去做真正的商业品牌,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发展层次问题。所以,一些心急的地方政府,决心以行政的力量去整合分散的地域茶叶品牌,统一市场运作,这也算是一种办法,但对外可能管用,对内就不太管用,因为地域内的人还是习惯于地域品牌。

  说了这么多,稍为梳理一下:首先,中西茶产业的路数是不一样的,产业基础也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是不一样的,这些共同造成了今天中国茶叶企业众多却小而散的局面,与立顿形成鲜明对照;其次,中西茶产业的差异既然这么大,期望中国也产生立顿一样的茶叶品牌至少短期内是无望的,也不必过度羡慕,但可以反思产业上存在的问题;再次,中国茶产业进一步做大,要内外有别,对外要按国外的市场需求去打造商业品牌和茶叶品种,对内要重点培育市场品牌以超越狭隘的地域品牌,但可以保留地域品牌的多样性。比如现在联想集团也杀入了茶产业的竞争,原来我们可能要喝西湖旁边的龙井,但现在联想的龙井就可以用大品牌的信誉保障来自于西湖旁边,或许将来联想的铁观音、大红袍也要上市。当市场品牌真正成长起来后,中国的茶产业才能真正摆脱目前的杂乱局面。

                      (二〇一四年七月六日)

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作者:周重林 太俊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赵攀峰
  • 个人名片 魏延安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