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喜欢锻炼。上次到天目湖讲课,风里招呼几个领教工坊的组员一大早一起跑步,刚开始大家还跟得上,过了一会儿,都说已经找不到风里老师了。竹海茫茫,云雾缭绕,“风里老师的背影消失在‘风里’了”。
虽是一句俏皮话,我隐隐却觉的这是一个对风里的个性特征、学术风格和职业选择一个颇有深意的比喻。
当代中国,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这些离日常生活比较近的专业里,下过一番苦工夫的人,都面临一个非常两难的选择。是留在体制里,玩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游戏,还是一头扎进滚滚红尘,在经验和实践中,努力坚持自己的学术梦想?选择前者,有学术地位,有学生紧跟,有点名,也有点利,但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有多大,不知道;选择后者,能看见自己的思想实实在在地在改变身边人和事,名和利一般也都不是问题,但是,当初冷雨清灯,板凳十年,图的就是这个吗?夜半人静时,恐怕不由得会有些小小的失落吧。
风里的态度很决绝。他对体制绝对没有任何留恋之情。不仅是传统的大学体制,西方咨询业的体制,同样无法把他的心留下。另外一方面,风里老师又不忘初心,一直在咨询和培训实践中坚持他的学术理想和学术标准。看过他的《第一领导力》、《五大品质》等书的朋友,相信会同意我的看法。
内行人都知道,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这些比较“俗”的学科里要保持一定的标准和底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因为这些领域的来自市场的需求实在太大,也许是因为大众在这些学科的普及水平实在太低,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学术界尚处于自我建设阶段,实在无暇顾及去参与真实世界的讨论,总之,这个市场上各种逻辑混乱、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伪科学、伪专家、伪大师泛滥成灾。最可叹的是,一般的人,却根本没有最基本的识别的能力,轻飘飘地把这些人和那些有标准和底线的人混为一谈,让这些受过最严苛的学术训练的人,心何以安。心宽的人也许会说,水静流清,过一段时间就好,自然会还其本来面目。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比一般人想象得远远要长很多很多。
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地了?风里老师管不了这么多。这本《领导力21真言》是他在领导力领域不倦笔耕的又一个成果。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些提法,如“领导力的语法”、“三力模型”等,简洁、透彻,通俗,既有有学术基础,又有传播力,非常好。当代中国很多领域的书值不值读,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作者写的是中文,但中文背后有没有英文,如果有英文,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逻辑问题,不会回到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的那口大染缸中去,一些简单的道理,不管你费多少口舌,仿佛永远也说不清楚,辩不明,道不白,用上海话说,“拎不清”。
而风里老师,这个生活在上海的北方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长的和张作霖一模一样的一个东北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拎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