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术》是本很有意思的书。第一次出版是在1983年,但今天读来并没有过时之感。这本书倡导积极的、创造性的思考,让读者不要被思考模式所限制。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常说“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思考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种本能,我们只需要去想,而很少去思考“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思考的整理术》便是从这一点入手,告诉读者一些心得、技巧。但如果将它作为一本技巧型的How-to来读,显然有些偏差,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除了功利性的思考,还存在着一种“纯粹的思考”——淡淡觉得思考本身很有趣而进行的思考。休产假的时候,我就对思考这件事情非常着迷,因为看着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他一点点地学会思考,或者说学会“人类”的思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对思考、学习这些事情本身产生了兴趣。
日本的整理术发展的很早,这方面的书也非常多,非常好。我最早看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前段时间看的《整理的艺术》,以及刚刚看的《思考的整理术》,从书名上看,是关于整理的,但其实精髓都是思维的整理。尤其是第一本书《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几年前因为桌面凌乱不堪而买的,但读了一章便读不下去,觉得颇有些无病呻吟、无事找事,但去年再读感觉便完全不同。借用《整理的艺术》中的理念,就是空间的整理其实是一种空间的设计、对工作流程的设计、对事务重要程度的判断,而这本《思考的整理术》可以说是对思维的设计。
作者外山滋比古将思考的过程分为:酝酿和发酵、去芜和存菁、整理和遗忘、表达和激荡、进阶和提升。
- 酝酿阶段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之后交由时间去发酵。信息逐渐由点而线,形成多条线索,加上个性的解读、偶然的灵感作为催化剂,慢慢便出现了思想的火花。
- 信息量大固然重要,但若不及时归纳整理,只会变成堆积的垃圾,所以要善于归纳,并对归纳的信息进行二次整理,慢慢淘汰掉无用的信息,而不断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更新和解读,对零碎的想法进行思考,便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作者常用记事本和笔记本两种本子,分别对第一次信息和第二次信息进行整理。
- 整理信息最关键的方法是遗忘,这是让人震撼的技巧。大脑要成为工厂,必须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生产,而不能将其作为仓库使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依靠直觉对可以遗忘的信息坚决地扔掉或者存档,让大脑做更有效率地事情。
- 表达可以帮助整理思路,可以动笔写下来,可以说给朋友听,也可以大声朗读。与不同领域、背景的朋友进行知性的讨论也能帮助大脑运动,产生新的灵感。
- 大多数思考是基于头脑中的知识,但必须重视现实生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思考。不仅要阅读自己理解的内容,更要借助想象力和思考力阅读自己尚未完全接触、甚至全新陌生的领域,全方位动员自己的想象力、直觉,冲破知识的极限,最终得到“自我的解释”。
这本书里提到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案例,有些很有意思。比如最初的“不教”反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加快阅读速度反而让阅读更有效,人的思维被环境限制,经典作品的最终意义同作者意图相差甚远(这一点以后还会详细说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