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起的有点大,有标题党的嫌疑。但今晚看完 @陈章鱼 的《纸上得来》有感而发,想在这里记录下关于读书的一点事。
首先是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社会上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鼓吹“读书无用论”,另外一种是很喜欢读书,希望在书中找到黄金屋、颜如玉,甚至妄图书中能带他走出人生的成功之路。但我觉得对于读书,应该像章鱼哥那样,既要认识到阅读的益处,同时也要明白阅读的局限性。如何看待读书这一行为的价值,取决于你的目的,当你面对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对方法仅为看书,则那叫做逃避。
既然这样,那我们读书有何用?引用知乎上的政治正确观点,那就是读书可以让你看待这世界的角度变得多样化。因为没有第二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和花费几十块的零用钱,就可以从文字间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人生了。
再者,我认为太过于纠结读书是否有用这一行为没必要。就像吃饭那样饿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张开你的嘴,读书我认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想读就读,功利性的纠结[有用与否]会丧失很多乐趣。
但是那么多书,不是每一本都适合我们去读,一来没时间,二来也没必要。所以摘录章鱼哥的“功利性读书三步法”来学习一下如何优雅地读书,可能你会疑惑,刚才我不是说读书不应该功利的吗?怎么现在介绍的方法有功利二字,这不是自己打脸吗?非也,以上针对的是“闲书”,是我们可以随手拿起和放下的书籍。还是拿回吃饭来比喻吧(额,其实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读闲书就像吃零食快餐,虽然美味,倘若作为主食,恐怕会营养不良。对于想深入了解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去深度地阅读才能收获更多。
回想一下,我们由于业务和学业的需要,看了这么多书,是不是很多时候有种读后焕然大悟但又觉得不过如此的感觉?如果回答是“Yes”的话,可能我们对于读书存在“技法”的不足,那么下面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了。
例如我们要学习一下基本的药物知识,那么多书从何读起?书中建议我们先把书分成几大模块,先大概粗糙地分类,后面越读越深,脉络就会越发清晰
1.找三四个版本的教材,看下目录,找出哪些重复出现的,根据篇幅长度和地位,合理地把阅读书单分类阅读。
2.找清各模块之间关系和他们需要的先修知识,按照先后顺序阅读。
3.带着任务去读。
以上是章鱼哥的方法,就我而言,前面两条是阅读前的准备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的话后面的阅读会轻松很多。但我最推崇的就是第三点,因为虽然不少人推崇读书不求甚解,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但对于我这种需要上班的人来说,读书时间不多,带着任务去阅读怕是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学习者的知识是主动地建构而来。必须充分调用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指引下、在一个丰富情景下,去探索那些新接触的知识。经过一系列复杂交互之后,把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浙大心理学教授采铜在其《深度学习的艺术》里面提到的一个读书需要的建构主义,他提倡的也是上面讲的带着问题和任务去阅读。
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是具有明确而稳定的动机,在看书的途中是有着丰富而深入的行为,你会思考这段文字它说了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与之相比,假如是非任务和问题导向的阅读,读者的思考路径往往松散,最后读完也只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散沙罢了。
怎样读书,读什么书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知乎上这个话题下也诞生了很多精彩的回答。我喜欢读书,但也很惭愧的地说自己始终参透不了读书真正的奥妙,或者说我永远也参透不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能够做到读书的同时把把书中的知识去付诸行动,愿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