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阿城《树王》
在机场等飞机的档口,读完了钟阿城的三个中篇,即《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中篇,《棋王》和《孩子王》曾先后被徐克与陈凯歌改编成电影,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谈阿城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简单的表达一下读书的效用,某种程度上来说,读书就好比和一个人对话,在这场不太耗时的交流中,你逐渐了解到作者的脾气秉性,从文字语言中听其娓娓道来的同时,你不知觉的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渐渐地你理解了他们的世界观,然后你或赞同或发对,又或者是愉悦欣喜亦或是反感愤懑,而一个作家的性格,则是很容易从文字里面感受到的,这就是读书。
这样看来,读阿城的文字,像极了和一个有趣的人聊天,这个人的言谈间充满了世俗琐事,说话干脆利落,而且讲的故事也让你听之入迷,这是一场多么让人愉悦的交谈啊!阿城的文字是让人很愿意读的那种,其实在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去形容他文字的特质,先后想起来的形容词有潮气蓬勃、浓厚隽永、炉火纯青等等,总是觉得不很合适,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人生逸趣”这个词稍微合适,阿城的文字之所以如此的引人入胜的原因,就是因为行文间充满了人生逸趣,使人读起来颇有现场感。小人物和小事件事阿城的常用主题,他是那种能“在我们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看出宇宙的神奇”的人,以小见大是他的人生哲学。
三个中篇各有千秋,都以文革时期为背景,连起来看仿佛一个人的三个阶段,《棋王》像朝气蓬勃的少年,好勇斗狠不服人,《树王》则是卸下一身戾气后开始成长的青年,逐渐变得稳重厚实,而《孩子王》就去除去了一切幻想的中年人,大多数时候往往只是欲言又止。话又说回来,三个中篇的气质与主题表达上也符合这样的比喻。
本想就着三个中篇挨个分析一遍,后一想由于文字较短,实在没有剧透的必要,加之上面三个中篇读完后,又接着读了十几篇阿城的随笔短篇故事,如《节日》《炊烟》《会餐》《傻子》等,发现笔调愈加变得凄婉,实在不能够以偏概全,所以放弃了作书评的想法,留个有兴趣的人自行去读便是。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完一整本书的话,那阿城的短篇随笔倒是很好地选择。
我觉得阿城是文字语言的大师,或者可以称的上独树一帜的,无论是文字中还是现实中,我想他都是一个极有趣的人,如他描写的那个棋呆子、树呆子还有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