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阅读马立诚先生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真的很难想象,改革开放以来竟然形成了八种不同的重要社会思潮(这还不包括一些不重要的)。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论,其实背后就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推波助澜;各类难解的社会难题面前,也总少不了各类思潮亮出的“法宝”。
从书中可知,在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邓小平思想之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和新儒家思潮,其诞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特点,也与西方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还显得很有市场。比如,每逢中外有冲突的时候,民族主义总是瞬间暴发,盲目排外,像《中国不高兴》之类的作品也总有市场;再比如,一到社会事件出现,民粹主义总是占据道德制高点,仇官仇富,绝对公平主义甚嚣尘上;还有,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儒家也重新抛头露面,等等;当然也包括着极度西化和沉渣泛起。
然而,历史的轨迹表明,其行进的方向总是在诸力牵引之下择其势均力敌之处而行,特别是相对那些极端的思想而言,黄仁宇先生在这方面有具体的历史路线图来解释。从这一点看,历史大部分时候走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除非这条道路走不通,历史之河才会冲破现有河道,被迫改道。比如,至今兴盛不衰的关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一些“马后炮”者总认为中国走向暴力革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没有想过,那些主导革命者,起先哪个不是改良者;如果能改良,又如何要选择“造反”这条凶险之路?完全是逼出来的结果。
同时,也还要关注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一条河流在奔腾到海过程中历经的曲折艰辛。没有一条河流是直线流淌的,必须是经过无数曲折,终归到海,黄河的九曲弯就是典型现象,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建国之初到现在,有多少理论被拥立又被批倒或者反之?有些事情甚至是推倒了重来一般,但在大历史的角度下,却也正常,谁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前无古人,而参照的老大哥又怆然倒下,摸着石头过河是唯一的选择。
也没有一条河流是一条干流通到海,沿途必定是吸纳无数支流。可能初期是绿水,流着流着吸纳其他支流成了青水,再到后来也可能成为浑水,宁汉合流是长江的奇观,泾渭分明是渭河的传奇,任何一条大河都有着强大的吸纳支流的能力。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固守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注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吸纳理论的“支流”,那些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都有着被择优吸收的可能。
再仔细观察河床又可以发现,河流从未中规中矩地在中流流淌,总是呈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情形,这也是因势利导的结局,无非是更好地顺着水流的势,顺畅地奔流到海。所以,即使一定时期的主导思想,也会有调整,或者偏左,或者偏右,都是有可能的。也只有这种调整,才能保证河流的正常行水。由此,那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甚至是矫枉过正,都只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正常调整,就像河流在河床上的正常摆动。
一条河流的走向注定与地势相适应,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注定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也正因为如此,比起那些喧嚣的社会思潮,现实的“河流”却无比冷峻,知道该吸纳什么“支流”,也知道如何在先进中调整,继续不舍昼夜的奔流!
(二〇一五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