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界的巨星林毅夫教授已经从世行回来了,而更让拥趸们欢呼的是他强势推出了“新结构经济学”。可以说,好一阵子,林毅夫教授是“言必新结构经济学”,其研讨会也搞得轰轰烈烈。而且,北大作为校方为促进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常态化与长期化,决定在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框架下设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并欢迎有志于此的海内外学者踊跃加入。
那么,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有无新意?我的粗浅判断是恐怕无新意。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不准备就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细节一一展开论证,因为其理论的三大要素(即比较优势论.资源禀赋论和后发优势论)是谁的原创,大家都清楚。所以,我只对其核心思想加以廓清。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林毅夫教授已经反复强调过许多次,那就是:在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上,过犹不及,不及犹过。如果更进一步讲,即经济发展既离不开市场,也离不开政府,而是要实现市场和政府的最佳结合。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上述思想是林毅夫教授的原创吗?实事求是地讲,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是。因为就我的记忆而言,已故的经济学泰斗高鸿业先生曾经在1987年发表的《关于建立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困难和避免困难的方法》一文中早已提及这个思想。当时,高鸿业先生认为,如果从100%的集中计划开始,逐渐加深市场调节的程度,劳动生产率会持续提高,一直到最高点为止,这时(例如,集中计划与市场调节各占一半的程度时,即集中计划50%,市场调节50%)劳动生产率具有最大的数值。在最高点以后,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市场调节的更进一步深化而下降。那么,劳动生产率由上升而变为下降的转折点则代表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从劳动生产率而言,无论是100%的集中计划的经济,还是100%的市场调节的经济,都没有集中计划和市场调节各占一半的混合经济来得好。可见,高鸿业先生在这里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即市场和政府的最佳结合是实现民富国强的不二法门,而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无非如此。
最后说句题外话,当我在过去先后提出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个原创性理论时,冷嘲热讽不绝于耳,而非常奇怪的是,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一出来,却几乎噤若寒蝉。说句实话,这可叫我足足见识了学界的批判精神之厚薄。
[写于2012-11-23]
注:本文选自学者苗实的《林毅夫学术批评》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