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战争的结局是清楚的。早在1941年的夏天,日本已经在一场模拟战争预演中战败了。只要日本敢于向美国开战,战败只是时间问题。提出这样一个结论的是一个名叫“总力战研究所”的机构,成立于1940年10月,是当时的日本为了秘密的国家目的,由全国各地被紧急召集来的“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构成,第一期学员30多人,大多来源于中央各省厅、军队及金融、教育等机构。1941年8月,时任日本陆相的东条英机就面对面地听取了这一群年轻研究员的汇报演讲,作为一名外界眼中的战争狂热分子——这也是日本军队出身官僚的固有特点,在听到必败的结论时,其言谈举止表现在众人眼里是反常的,虽然表面在反驳,但心里似乎已经有所畏惧。
1941年的夏天,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是退而保其身全,还是战而险中求胜,内阁与军队的意见相左,近卫内阁不得不在进退维谷中下台。正在众人期待皇族内阁出炉之际,日本天皇意外地宣布东条英机出任首相组阁。地位的变化马上导致思维的变化,从军队角度出发的战争狂热在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面前,不得不慎之又慎,东条英机从对前任的抨击者迅速变为追随者——不得不在阻止更大规模的超出日本实力的战争上处心积虑。仅从这一点上看,书的作者显然认为,日本天皇在关键的时候来了一招“苦肉计”,或者说就是黔驴技穷,让主战的人来当家,然后再去阻止战争。在东条英机担任首相后,其表现迅速让军队的心态从弹冠相庆转变为逐渐失望,其不是在推动战争,而是在想办法接受外交媾和。只有一个坐在首相位置的人才能明白,战争不是那么简单,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多重较量。
但战争的车轮已经无法阻止。直接效忠于天皇的军队体系与首相负责的内阁并没有隶属关系,双方的争执只能在天皇面前以协调会的形式磋商,而军国体制下的日本,政府在军队面前似乎是无力的,即使军队出身的东条英机也一样。当整个军队都在叫嚣扩大战争的时候,政府无法阻止,军队对政府的极端威逼便是政变,这已经上演过。那么这种日本的政治体制在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候,似乎天皇、军队、首相等核心人物谁也没有为战争决策负责的果敢,如果没有强力的阻止,则战争的延续便顺理成章。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在美国实施重要物资禁运后,日本的战争机器运转马上很面临停摆的危险,尤其是石油供给,两年便可能消耗殆尽。如果就此认输,则必须接受美国提出的从中国撤军等“苛刻”条件,也就意味着几十年的亚洲侵略“战果”要拱手让出,不到被真正打败,又如何肯自动认输?所以,只有扩大战争,攻占东南亚获取石油等资源,与美国在太平洋上开展较量,获得更好的战争结局。自己结束战争是要败的,与美国开战也是要战败的,但也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不如放手一搏!这便是当时决策层的赌徒心理,甚至相信只有日本人才有的“神”道精神可以保佑他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可笑的,但在当时却是正常的。
一旦开战,就要进行战争资源消耗的精确测算与保障,特别是石油从哪里来十分关键。但可笑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日本陆军、海军、政府各个口径的数据竟然互相保密、不说真话,提供的数据大相径庭且明显不实,官僚主义式的扯皮推诿也让测算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在时间不等人的紧逼下,严谨的数据测算成为战争发动的侧面证明,数据为战争说话而不是战争遵从数据。由此,一个堂而皇之的结论出炉,只要攻占印度尼西亚,日本的石油储备将在迅速下降一段时间后得到有效补充,战争可以持续。实际的事实上,日本奇袭珍珠港大获成功,攻占印度尼西亚不费吹灰之力,而且石油的产量竟然超过预期。面对这样的“梦幻”开局,连曾经寝食难安的东条英机也都再次狂热起来。
然而,残酷的现实马上到来,那些产自于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根本无法通过美国的海上封锁运回日本,日本的商船很快就被美国摧毁无几,而什么煤变油、松树变石油技术根本不成熟,更不可能生产出多少可用的商品量来,再到1942年中途岛大败,日本败局就此确定,只剩下困兽犹斗的最后疯狂和投降倒计时。
但战争面前并非没有清醒者,“总力战研究所”的这群青年精英便是。他们在测算与预演中已经明确提出,石油即使能在东南亚产得出,但根本运不回来,所以败是必然的,必须努力避免与美国直接开战。为什么一群研究生可以得出比政府机构更靠谱的结论?作者“痛心疾首”地写道:“如果我们今天对当时总力战研究所的模拟内阁做一个评价,那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他们能够毫无私心地对未来加以预测。这种预测之所以能够取得准确的结果,首先是因为他们能够冲破直线领导体制的封闭性,收集各种有用的数据;其次,他们真诚地讨论。”但可惜的是,在战争的狂热面前,这种真实的研究结果根本不可能被采纳,只能束之高阁。
正是因为对于上述细节的感慨,本书的作者在最后指出,细节是一个大问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日本在做决策的时候,最欠缺的就是对细节的追究。神,就居住在细节里。”作者的本意可能在于以史讽今,不是吗?测算的石油与实际的不能运送,就败在了细节;“失去的十年”以来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也败在了决策无法有力实施。可是,再回到那场战争,难道仅仅是细节的问题吗?再精美的测算、再完善的细节,依然阻挡不了那场不正义的战争最后失败。日本以弹丸之地,在十九世纪末忝居强国之列便做起了大东亚共荣的春梦,世界又何时需要他们这般作为,只是一种自我膨胀的强词夺理与肆意妄为?不管设想如何美好,只要不是东亚各国的自愿,任何的强迫都可以猜得出来结局,一个小国根本无力支撑庞大的世界战争。那么,与其说细节的错误导致日本贸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不如说战争的狂热让他们失去了理智,只有以战败才能终结。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纳粹德国不也是这样吗?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