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比人强。就在关于县域电商的种种争论还在热烈进行的时候,县域电商的实践却正在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态势飞速前行。这一年多来,上到总理,下到县长甚至是乡镇长;大到互联网巨头、大型传统企业,小到一般创业者,都在热议电商,也都在关注着以农村电商为主要支撑的县域电商发展,对其未来充满期待。到底如何做县域电商,在没有成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各地“摸着石头过河”,竟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行的路数来。从最早的乡村电商——“沙集模式”,再到农产品电商起家的“遂昌模式”,再到已经成型的县域经济电商转型——“义乌现象”,县域电商的实践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状,那些坐在书斋里讨论多日也搞不清楚的东西,一遇实践便竞相明了。
实践催生理论,理论促进实践。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对县域电商进行系统理论梳理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在更多的县将要启程县域电商之路的时候,迫切地需要对已有的先行先试者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但令人遗憾的是,翻遍琳琅满目的电商书籍,专门论及县域电商的至今匮乏,一批电商界人士以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努力开启县域电商研究之路。
2014年1月,汪向东、梁春晓两位电商元老合作的《新三农与电子商务》出版,主要依托两个农村电商方面的调研报告改编而成,重点关注了农村网商和沙集模式,是迄今为止的县域电商系统研究发轫之作;
2015年1月,阿里研究院组织的《中国淘宝村》上市,由多位学者对电商在乡村的聚集这一独特的农村电商现象进行集中剖析,打开了县域电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015年7月,莫问剑以亲历者的身份出版了《八万里路云和月——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互联网+》,第一次对一个县域的电商之路作了全景式的观察和系统思考;
2015年8月,陈恒礼撰写的《中国淘宝第一村》出版,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沙集模式的产生、发展与形成,对研究整个农村电商带来启示;
2015年11月,拙作《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出版,试图对县域电商作一个总体上的定义与内部板块划分,并对一些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但一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在理论上从无到有进行研究积累的同时,丰富多彩的县域电商实践本身就是理论上的积极开拓,从首届县域电商大会上的百县一堂到第二届县域电商大会上的千县云集,越来越多的县域电商案例成为理论研究最大的宝藏。
所以,必须从更宽广的视野对现有的县域电商理论与实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于是便有了淘宝大学、阿里研究院策划的这本《互联网+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
有幸成为本书的主编,倍感荣幸,也深知任务艰巨。本书前期资料收集得到各方热烈响应,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电商服务企业,纷纷参与,每一份文稿都饱含着对县域电商的真知灼见。但一本书的厚度总是有限的,读者更希望的是去繁从简,直达要旨,而各具特点的行文风格也要与全书的总体意图相匹配。所以,我只能拿出曾经的杂志编辑“旧刀”,大刀阔斧,忍痛割爱。一方面是压缩文字,单篇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多余文字一律删减,将全书从初稿的686页压缩到今天的规模;另一方面是规范体例,大体圈定一个格式,相对齐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字的分节,必要时加注小标题,甚至是更换文章题目。还有文字上的细节修改,更有赖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一丝不苟的编校,最后终于成书。
不必苛求完美,上路更显重要。这本书依然是县域电商初期阶段的产物,其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依然是初步的,甚至内容还是比较粗糙的,但至少可以比较全面的展示一幅图景:在县域电商“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有哪些路径是可行的,有哪些泥潭险滩是需要躲避的,有多少暗流涌动需要防备,还有哪些意料之外的收获等等,从而为后来的“过河”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推动县域电商实践的全面深化与提升,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也可以预计,随着县域电商实践的加速,本书的理论梳理与案例解析,很快也需要升级。
最后,感谢大家对本书编辑工作的支持和编委会对我个人的信任,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那些“大动干戈”式的文字“粗暴拆迁”也注定会造成一些失误、遗漏和偏差,在这里说一声抱歉,并请谅解。在今后的县域电商之路中,期待与大家继续一路前行。
魏延安
2016年1月于古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