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柔弱不争”反复强调,认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合乎“道”的,只有“柔弱不争”才能无往而不胜。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六十六章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七十三章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七十六章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书中所说的以柔弱不争做人,并不是把人变成一个懦弱可悲的角色,而是为了更多地获取,达到更大的成功。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柔弱不争思想一致的观点,如致虚守静、不敢为天下先、不自是、不自伐等等,这些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思想与柔弱不争共同体现了《老子》中人生哲学的特色。
中国文化概括为两个字,就是道和术。老子是道的最高代表之一,孙子是术的最高代表之一。在此分享老子做人之道。
一、.顺其自然,随缘而安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只是自然,不刻意存在,无目的运转。这种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人也应该依从自然的状态,顺其自然,随缘而安,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事情临到了,人自会知道怎么做;事情还不明朗,也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这就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安。不强求,能知足。如此,内心才会安然,外在才会和谐。
二、独立思考,做人适度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和人往往是这样,越缺什么越标榜什么,那些表面美好的东西,背后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所以看人看事千万别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如果过度,人的能力、时间精力、机遇都有限,就会活得很累、很苦。况且“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过度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三、眼光长远,顺逆皆宜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切事情放长远了看,都会“不一定”,好的不一定好,坏的不一定坏,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能看到这点,处顺境就不会得瑟,而有危机意识;处逆境就不会沉沦,努力寻求转机。于是不利就能降到最低,有利就能保持最久,这就是眼光长远,顺逆皆宜。
四、懂得柔弱,和光同尘
老子主张“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和光同尘,首先要有宽大包容的胸怀,老子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就是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然后是承认和接纳人、事、物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本就千姿百态,世间事本就各种各样,每一个人也都有每一个人的活法。最后是对任何事都要做好一个平衡,“和”说到底就是平衡,无论是处世和还是心中和。平衡需要的是综合把握各个方面,做好其中的权衡取舍和合理安排。
《老子》一书的第三大内容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探讨,它反映了老子的政治观。在书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著名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书中对无为的益处讲得十分明白,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治国没有治不好的。第三十七章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第八十一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和顺民心,第十七章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没有骚扰,没有强制,百姓感到自己本来就是如此,而事情,已经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