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气死去比经受身心屈辱的恐怖要幸福得多
1961年7月2日晨7时,海明威取出自己珍爱的镶银双筒猎枪,枪口对准口腔,他用最后的勇气为自己敲响丧钟。
人们总是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为“硬汉”精神的代表,“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对这两句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伟大的作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篇作品在表现老渔夫坚毅意志的同时,也深刻表现了他孤独的忧伤,或许,这是比单纯表达他惊人意志力更为感人更为使人震撼的蕴含在作品深处的意味。
这是一个自然的毁灭力与老渔夫意志较量的故事。老渔夫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一个男孩跟他一起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任何收获,孩子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第85天,老人在深海处捕到一条比他的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制服了大鱼。在归航的途中,引来无数的鲨鱼争抢他的猎物,老人又与一个又一个鲨鱼搏斗。他回到港口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累的连续沉入睡梦,那个小孩不停流着泪守护着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人在梦中见到了狮子。”
海明威的小说文体的简洁素有“电报体”之称。他习惯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一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老人与海》只有5万多字,它却征服了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老人与海》之中”,被授予了这一奖项。海明威自己也非常喜欢他的这一作品,他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海明威创作中恪守的是“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作品中的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看不见的那“八分之七”。《老人与海》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手法,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
这是一首人与自然交融的抒情诗。在黑夜里茫茫大海的深处,老人在与大马林鱼搏击的时候,感到天边的星星是遥远的朋友。在他困倦至极的时候,他给海鸟说话:“鸟儿,乐意的话,请到我家里去吧”。
这是一首对坚韧意志的赞歌。在一次次近乎绝望的搏击中,老人的意念是“不抱希望真蠢”,他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让身体垮下去,死在一条鱼手里”。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狮子的形象,那是力量的象征。
这是一阕对自然力量颂扬的交响乐。大海没有吞噬老人的意志,但老人在自然的摧毁力面前毕竟有些力不从心了。老人“希望我是那条鱼,用它所有的一切来对抗我仅有的意志和智慧。”面对那条见所未见的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感到“没有一样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崇高”。
这更是充满了忧伤的行吟。老人船上的帆“看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老人在海上不断感到孤单,无数次地想:“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多好”。他布满沧桑的面孔上“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人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纵然有抗拒的意志,终究可能是无能为力的。
《老人与海》更多的给人是希望与信念。孩子的形象感人至深。老人的硬汉精神与孩子的善良相映成趣,孩子对老人是理解的,他认为老人没有失败,他以后要和老人一起去打鱼。海明威曾以《太阳照旧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老人与海》一扫“迷惘”的阴霾,在那孤独的忧伤里,给人更多的是顽强与不屈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