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阿富汗”就是“战乱”的代名词。但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却要告诉人们:阿富汗并非一直如此,喀布尔曾是一个充满艺术感、智慧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源于这样的童年记忆,小说前半部田园牧歌般的闲适与后半部的惊心动魄形成了强烈对比,读者才更真切地感受到小说中书写的种族冲突,宗教矛盾,文化融合,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痛恨着战争与暴虐,呼应着作者的爱与恨,愤怒和悲哀,以及对整个民族灾难的悲悯情怀。
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令人震撼,它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阴暗,那些伤害,振作开朗,建设性地对待未来的人生. 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小说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带着朋友哈桑的儿子,在风里追逐着风筝,那种快乐和解脱让人心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