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业天条
法则1:司机宪法
【原理(原创)】在企业这辆公共汽车上,“乘客本位”是司机的“根本大法”。
【案例】打造“企业生态圈”
【老牛感言】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国夫醒语】你是“盘古”吗
法则2:战略聚焦
【原理(合成)】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点燃熊熊大火。
【老牛感言】一生只做一件事
【国夫醒语】战略三段论
法则3:全盲定律
【原理(原创)】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因此大家全都是“盲人”,都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延长自己的“视线”。
【案例1】“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案例2】倾听“客户之声”
【备忘录】老板生活在“孤岛”上
【老牛感言】要通过“扫盲”防止“自己打倒自己”
【国夫醒语】“肉食者”要明,“素食者”也要明
第二章 有无相生
法则4:快嘴品牌会说话
【原理(原创)】无中生有,好名字比赖名字更容易给企业创造效益。
【案例1】名字与机遇
【案例2】“蒙牛”名号的由来
【备忘录】牛氏工作法
【案例3】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国夫醒语】名含基因吗——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
法则5:有形无形两平行
【原理(原创)】有形资产是一条铁轨,无形资产是另一条铁轨。
【案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诞生
【老牛感言】抛弃“等值模式”,创造“超值模式”
【国夫醒语】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
法则6:参观也是生产力
【原理(原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案例】工厂“透明化”,消费者人人可看生产线
【备忘录】“参观也是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老牛感言】参观赢得“两张嘴”
【国夫醒语】警惕“反生产力”
第三章 硬头哲学
法则7:目标倒推
【原理(原创)】反向推演
【案例】一个“不可能的目标”
【老牛感言】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国夫醒语】目标倒推:“自觉竞争”与“自发竞争”的分水岭
法则8:三力法则
【原理(原创)】体力竞争、财力竞争、脑力竞争三者关系的历史演变
【案例】财富就在脑袋里
【老牛感言】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
【国夫醒语】“硬头”二法
法则9:长板定理
【原理(原创)】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
【案例】蒙牛的“长板”在哪里?
【国夫醒语】“长板定理”VS“木桶理论”
【备忘录】“木桶理论”是一个伪命题吗?
法则10:两栖战略
【原理(原创)】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
【案例1】蒙牛崛起于“红海”
【案例2】特仑苏为亚洲争光
【老牛感言】强•大•强大
【国夫醒语】两栖战略VS蓝海战略
第四章 僧借佛光
法则11:王妃原理
【原理(原创)】戴安娜嫁给了查尔斯王子,于是成了王妃,否则,永远是平民。
【案例1】与摩根共舞
【案例2】䲟鱼模式
【国夫醒语】嫁王先得自己靓
法则12:新拿来主义
【原理(原创)】现在是过剩经济时代,主要矛盾不再是“有与无”,而是“优与次优”。
【案例1】随变:筛于西方,栽于东方
【案例2】小提手拉动大乳业
【老牛感言】创造与集成是“两条腿走路”
【国夫醒语】创新是98%的老元素加上2%的新元素
法则13:送去主义
【原理(拿来)】孙子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哲学说:量变引起质变。
【案例1】变“买赠”为“赠买”
【案例2】赠品为什么退回来了?
【备忘录】送东西也要讲学问
【国夫醒语】严防中途拦截,杜绝终端失信
第五章 决胜开端
【备忘录】权威杂志的保守编辑
法则14:难易律
【原理(原创)】天下事有难易乎?先难则后易,先易则后难矣。
【案例】“牧场联合国”创意的诞生
【老牛感言】看清“大画面”,作出“大文章”
【国夫醒语】一点儿论
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
【原理(合成)】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案例】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老牛感言】品牌=品质+品位+品行
【国夫醒语】形神一体论:产品竞争是“形”,品牌竞争是“神”
法则16:飞船定律
【原理(原创)】宇宙飞船一旦发射出去,就只有两种命运:掉下来,或者飞出去,没有“第三种状态” 。
【案例】蒙牛飞船快在什么地方
【老牛感言】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
【国夫醒语】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存
法则17:警惕“转圈现象”
【原理(原创)】多转无形之圈,才能少转有形之圈;大脑多转几圈,腿脚才能少转几圈。
【案例】从两件小事看转圈
【备忘录】“转圈现象”的提出背景
【国夫醒语】“无边界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危险
第六章 感动终端
法则18:品牌的最后一公里
【原理(原创)】销售终端是离消费者身体最近的地方,售后服务是离消费者心灵最近的地方。
【案例】不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他占据第一排
【老牛感言】“顾客投诉”是企业之福
法则19: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培训消费者
【原理(原创)】广告、终端、产品、员工分别要成为培训消费者的课堂、阵地、载体、讲师。
【案例】一定要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
【国夫醒语】发扬“正义培训”,揭露“非正义培训”
法则20:营销要营心
【原理(原创)】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
【案例1】矿泉水与纯净水之争
【案例2】当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
【老牛感言】始终把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
【国夫醒语】在营销的天平上,“认为你是什么”重于“你是什么”
第七章 画龙点媒
法则21: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新闻打造“钻石品牌”
【原理(原创)】广告长于知名度,新闻长于美誉度
【案例1】广告片的新闻制作法
【案例2】定期向媒体发送电子邮件
【备忘录】事事都有营销点
【老牛感言】做事•做势•做市
【国夫醒语】多做“硬闻”少做“软闻”
法则22:媒体无大小,新闻无小事
【原理(原创)】“媒体共振规律”
【案例1】真实的谎言
【案例2】潘刚的另一副“底牌”
【备忘录1】蒙牛集团与伊利集团2006年税负对比分析报告
【备忘录2】“一面之词”VS“六面之词”
【备忘录3】郑俊怀时代(后期),蒙牛伊利曾经相互借势
【国夫醒语】谁是企业家?
第八章 虎鼠之辩
法则23:实践是最大的师傅
【原理(原创)】“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对于管理者来说,最大的“师傅”不是上司,而是实践。
【案例1】放手=养才
【案例2】从最低层爬上来的领导者最能干
【国夫醒语】贤掌柜>能掌柜:“甩手掌柜”是能者之福
法则24:带工具的人
【原理(原创)】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整体合一就是“带工具的人”。
【案例】你是“带工具的人”吗?
【备忘录】“带工具的人”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学名词
【老牛感言】生产力的任何一场革命,均发轫自“带工具的人”
法则25:变形虫理论
【原理(原创)】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就像变形虫,往往是这头的缺点陷得越深,那边的优点才突得越高,无缺点就无优点。
【老牛感言】(闭+闭)VS(闭+睁)VS(睁+睁)
【备忘录】偏激也是一种深刻
法则26:选才“三合论”
【原理(原创)】所谓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离开岗位谈人才,就像离开矛谈盾,离开船谈帆,离开脚谈鞋。
【案例】蒙牛的卫生工是“典范性人才”
【国夫醒语】上下双向匹配论
法则27:用才“三级火箭论”
【原理(原创)】只有把握“阶段性”,才能掌握“规律性”。完成历史使命,就得退出历史舞台。
【案例】蒙牛有个“顾问委员会”
【老牛感言】学学球场上的换人哲学
第九章 冰火制度
法则28:天才源自系统
【原理(原创)】系统好,凡夫变天才;系统不好,天才变凡夫。
【案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老牛感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法则29:为自己干
【原理(合成)】为别人干不容易干好,为自己干就容易干好。
【案例】在合资企业里,洋人何以掏出“传家宝”?
【老牛感言】最佳雇主:让员工“51%给自己干”
法则30:举贤避亲
【原理(合成)】防止企业“家族化”
【案例】原则没有弹性,才能不被破坏
【国夫醒语】“集体人本”大于“个体人本”
法则31:数目字管理
【原理(拿来)】能精确定量的,绝不模糊定性。
【案例】“24小时回复制”与“计划零误差”
【老牛感言】提倡“数目字管理”
法则32:狮羚赛跑
【原理(合成)】羚羊如果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只能被吃掉;狮子如果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被饿死。
【案例】两个赛场
【备忘录】牛根生从非洲草原“拿来”的故事——《狮子与羚羊》
【老牛感言】蒙牛何以跳出“因为成功,所以失败”的陷阱?
【国夫醒语】人挪活,树挪死——天才生于流动
第十章 文化基因
法则33:文化是母位生产力
【原理(原创)】居于“母位”的生产力对居于“子位”的生产力具有定向、调节、控制、染色作用。
【案例】“母位生产力”制约“子位生产力”
【备忘录1】《把信送给加西亚》缘何成为世界通用教材?
【国夫醒语】打开“共享开关”,启动“共享马达”
【备忘录2】生产力元素子母周期表
【备忘录3】立言兴邦
法则34:经营人心•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原理(合成)】千古圣贤总结治乱之道,王道、霸道、无道,归根到底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案例1】散财团队
【案例2】领导坐在地上
【老牛感言】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国夫醒语】有磁则向,无磁则背
法则35:与自己较劲
【原理(拿来)】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案例】把“照丑镜”转向自己
【老牛感言】改变别人难上难,调整自己最简单
法则36: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原理(合成)】一个人如果想赢一次两次,有点智商就行;如果想赢一生一世,没有大德绝对不行。
【案例1】对大家有利的,才是对自己有利的
【案例2】创立“老牛基金”
【案例3】不肯撤下前任领导的题词
【案例4】中国牛奶爱心行动——受益小学达1000所
【案例5】最得人心的婚礼:请客4300,不收1分礼
【备忘录1】一件“破天荒”的“礼品”
【备忘录2】大算·小算·不算
【老牛感言】中华民族后来居上,要靠“软件革命”
【国夫醒语】什么人我们永远愿意让他赢?
<< 查看详细目录
【书摘】
法则1:司机宪法
【原理(原创)】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创业者、管理者只是这辆车上的司机而已,本车的核心目的是把来来往往的乘客运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只有乘客安全抵达目标,司机才有资格收取车费——“乘客本位”是司机的“根本大法”。如果司机误以为自己是中心,乘客是陪衬,那么,整个定位就大错特错了。所以,“金本位”成不了顶级管理者,“权本位”也成不了顶级管理者,“人本位”才有可能成为顶级管理者。
“司机宪法”适合于各级管理者:总裁、经理、部长、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但凡带兵之人,但凡面向顾客之人,无一不需要遵守“司机宪法”。小守小成,大守大成,不守不成。
【案例】打造“企业生态圈”
一簇草一棵树有生态环境,一条鱼一头牛有生态环境,一个人一家企业也有生态环境。如果不把生态环境经营好,草树枯,鱼牛亡,人企灭!
描述企业存续状态,“价值链”稍显单薄,“价值星系”略嫌机械,所以,2003年8月,蒙牛在中国乳业年会上首次提出“企业生态圈”理论,借用“生态圈”的概念,赋予它活的灵魂,还原它“混沌”本性——这个“生态圈”好似奥林匹克标志,大圈里面有小圈,资源圈、资本圈、制造圈、市场圈、品牌圈,五环闭合首尾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圈”。
牛根生曾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父老乡亲盼税收”——他点出了“企业生态圈”里的六类关键“乘客”。
他关照六类“乘客”的事例很多(例如,历年80%的年薪都用于“散财”),这里仅举一例:2001年,上海市场苦战告捷,“蒙奶”成为当地第一品牌,但经销商江红个人却没挣到钱——鉴于这种情况,老牛动用自己的红利颁给上海经销商江红40万元的重奖……此后,上海市场逐年精耕,成为蒙牛液态奶市场的“四面红旗”之一。
“生态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你都得照顾到。如果你忽略或损害了其中的某个环节,就算这次你占到了便宜,下次它肯定就会不再到位。这时你的链条就断了,生态圈就没法再循环下去了。”
蒙牛有一段自创的“文化名言”(2003年):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又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点对点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面对面的竞争”。
2007年,马云先生参观蒙牛后,把这段话称作蒙牛文化的“第一号”。
老牛感言: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2007年,有网友通过博客向牛根生提问:
在这里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对于目前有想法的年轻人,您能给他们什么好的建议吗,如何突破一些屏障,创业成功?
牛根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您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有无穷个答案。
我在这里只提一条参考意见,我把它称作“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这世上的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几个小兄弟,几条破枪,每个人总共也发不了几发子弹,就和正规军干上了。
可是,这后面的差距逐渐就扩大了,有的人越干声势越大,有的人越干动静越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很有共性,那就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企业的第一个战利品,也许只不过是锅盖大的一块蛋糕。可是,这第一块蛋糕的分割却很有学问。假如领头的将军切走五分之四,只给冲锋陷阵的众弟兄留下五分之一,你说下一次这个仗还怎么打?有的人抱怨,有的人怠工,有的人想走,有的人说闲话,这第二仗还没开打呢,人心就先散了一半。
所以,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也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一百万,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八十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一百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的就是一千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一百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一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精明”与“聪明”,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创业者天生不是孤家寡人。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没有资格把别人的命运与自己捆到一起。即使勉强捆到一起了,也是悲剧多于喜剧。(2007年7月)
国夫感言:你是“盘古”吗
“盘古开天”是写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大“童话”。盘古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是与天地共生共荣的——“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不管所在生态圈里是几个人,还是几万人,都要分清两个首要问题:
谁是你共生的“天”?谁是你共荣的“地”?
俗话说:“没有永恒的同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生态圈活力这个“目”也就自动张开。
如何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这里有两类“盘古”供你选择。
一是“公平型盘古”。合法、合理、合情地分配好“公共奶酪”,该得就得,该失就失,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其分配制度的精神与目标只有一个:“所拿的=该拿的”。盘古也是其中一分子,该拿的一分不少拿,不该拿的一分不多拿。
二是“献身型盘古”。这种盘古具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而献身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登入“天堂”,属于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在利益分配方面,他与“公平型盘古”有所同有所不同,共同点是对他人公平,不同点发生在自我分配上:“献身型盘古”往往把属于自己的奶酪分割一部分给别人——发生在“公共奶酪”分配阶段的少拿,叫牺牲;发生在“个人奶酪”支配阶段的捐赠,是奉献。
国夫提出的“司机宪法”,阐明的是世界观问题;设喻的“盘古模式”,点拨的是方法论问题。
法则2:战略聚焦
【原理(合成)】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点燃熊熊大火。为什么?学问只在散与聚。
老牛感言:一生只做一件事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牛奶。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我:“你们才做六七种。”我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我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接下来,轮到批评我的领导自觉难堪了。
所以,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鼠,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一业为主。在我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友呢?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体育行业。试问在体育比赛上,射击、游泳、举重、滑冰、自由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哪个世界冠军不是只做一个领域的项目?至今我还没听说过乒乓球冠军同时夺得举重第一,或者射击冠军同时拔得游泳头筹的案例。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在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迄今为止,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验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2007年1月)
国夫感言:战略三段论
专业化与多元化,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国夫认为,不妨采取“战略三段论”:种子多元化——核心专业化——再攀一座山。
初段:在你尚无核心业务而处筛选业务阶段时,不妨多元化——培植若干“种子业务”,以发现哪个“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别忘了,老牛在创办蒙牛之前,是打算开“海鲜大排档”的,假设外力没去打破这一想法,又假设老牛跳进大排档便“从一而终”,那么,还会有横空出世的蒙牛吗?所以,在筛选业务阶段,倒是不应盲目专业化,而应多长几个心眼,以求“西方不亮东方亮”之效。
中段:一旦选定核心业务,就应借鉴《孙子兵法》的精髓——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人生苦短,即便目不交睫、唯书是读,一天读完一本,30年也只能读一万本,还不及一个大型出版集团一年所出的书呢!所以,做把锥子吧,点式突破!
尾段:假如你已经登上了一座山的最高峰,而且今后的事业将面临“使九分力,得一分高”的窘境,那么,你可以再攀一座山了(有限多元化),在这个新的山头上,你或许能够“使三分力,得七分高”呢!
法则3:全盲定律
【原理(原创)】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都不能穷尽所有,总有自
己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决策中,大家全都是“盲人”,全都扮演着“盲人摸象”里的某个角色——只知其一其二,不知其三其四——从总裁到门卫,无一例外。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案例1】“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据有关统计资料,1970年的全球500强,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1/3。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由于企业家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决策失误,蒙牛在决策管理上提出了“全盲定律”。其决策方针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任何意见,“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200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蒙牛举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寻找短板,自我超越”大型方案征集活动,当时14个省市20多个生产基地的干部积极参与,组委会共收到1300多个竞赛方案,其中10个方案获得“最佳方案”大奖。本书作者国夫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获得第一名。
2006年,一项旨在“全员开脑”的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全集团大规模展开。其中,常温液态奶本部仅两个月就收到了9000多条合理化建议。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大小决策均运行在科学的轨道上。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的火车行驶在错误的铁路上,那么,你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都是错误的”。反过来,如果选择了正确的决策轨道,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就应该都是正确的。
【案例2】倾听“客户之声”
2007年12月7日,蒙牛总部圆厅会议室,座无虚席。这里正在发布蒙牛集团第四次“客户之声”调研报告。
什么是“客户之声”?顾名思义,来自客户的声音——对产品的褒贬,对团队的褒贬,对管理的褒贬,对服务的褒贬。它是杨文俊2005年尚在蒙牛液态奶本部总经理任上时的一项“发明”,2006年在他担任集团总裁后即在全公司展开。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中立性与公正性,历次调研活动都是委托第三方机构——仁慧特智业完成的。其董事长李天田带领仁慧特调研班子,辗转于大江南北,往返于都市田园,在调研工具上年年都有新的开发。
“客户之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肯定,有否定,有感动,有憎恶,有建议,有举报,有的话对事不对人,有的话指名道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例如,“你最感动的一件事”——
1.2006年客户大会,牛根生董事长个人出资给每位客户赠送《大国崛起》。
2.在我生日之际,大区经理代表公司特意从内蒙古运来一只烤羊,为我庆祝生日,让我终生难忘。
3.蒙牛业务员与我单位司机一起去送柜送货,并坚持半年以上。
4.七月份去青岛参加低温事业本部经销商大会,主题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杨文俊总裁、丁圣副总裁面对低温事业本部现状与问题,敢于揭短,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感动。
5.蒙牛公司组织我们去法国公司参观考察,不但是针对大客户,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客户也照顾,让我开阔了眼界,很感动。
又如,“你不满意的事件”——
1.调度员××××,说话语气不好,打电话说不了几句话就挂断。
2.×××在蜕变,以前遵守公司规定不吃经销商一顿饭,现在“上吃蒙牛公司,虚报费用;下卡经销商,指手画脚”。
3.向销售订货,分仓不能及时配送,电话催却嫌我们烦,最多累计报货达八次不送……或者说没有货,完全是在戏弄我们。
4.桶酸,从外观看不如对手大,实际克数是一样的。
5.省经理×××不知道自己的权力有多大……点数,跟谁关系好就给谁,蒙牛应看能力而不是感情用人。
这样指名道姓,不怕打击报复吗?
不怕。2007年12月7日,在第四次“客户之声”汇报会上,杨文俊承诺:“对于客户普遍存在的顾虑,我以总裁的名义承诺,明年,如果谁对说了真话的客户进行打击报复,那就解聘!”
凡是“客户之声”提出的问题,都要一一向客户作出回答;“客户之声”最终被“条条分割”至各子系统,采取“达成共识——群策群力——行动承诺——透明互动”的“四步法”,使其成为各系统自我完善的“引线”。
杨文俊继续说:“一方面,我们自己不说谁行谁不行,行与不行,由客户说了算;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能不能赢,由客户说了算!”
既然赢与不赢“根在客户”,那么,“客户之声”就成为企业不能不听的“指南之音”。
【备忘录】老板生活在“孤岛”上
一些时候,老板是信息最全的人;而另一些时候,老板又是信息最偏的人。好消息一般会追着老板走,坏消息一般会绕着老板走。这里所谓“老板”,既包括企业最高领导,也包括部门负责人。
有一次公司开生产经营例会,国夫听说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本部经理的车“泊位”不佳,挡住了其他车辆的进出通道;他的部下要出车,居然不敢将“挪车之求”直接向这位经理陈明,而是通过第三方“转陈”(并言明不敢直接和经理说)。
还有一次,一位在其他单位从事秘书工作的朋友向我请教,说公司正在操作一个大项目,老板派他去协助,但他无意中发现项目负责人有一起舞弊行为,“我是否应该向我的老板汇报?我如果汇报了,这不等于把×××给卖了吗?”我听了心里感到好笑:你到底选择和公司做同盟,还是选择与舞弊者做同盟?你到底选
择出卖公司,还是选择“出卖”舞弊者?对于你的老板来说,如果连你这个贴身秘书都是靠不住的,请问他还能依靠谁?——但我心里这么数落,嘴上却没有这么尖刻:“如果是我,我会告诉老板的,因为这关系到下一步的决策,压住不报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我们还会不止一次地碰到这种情况:领导在会上讲了一个方案,大家集体通过;但会议一结束,就会有人私下表达某种忧虑。这种“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的行为,其缘由多数时候并非源于毛泽东所说的“自由主义”,而是源于另一种主义——“胆怯主义”,会上不敢说。
对于多数人来说,顺着上级说话犹恐不及,干吗要逆着上级顶牛呢?“为尊者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如果位卑者当众指出位尊者的“不是”,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取心”问题;不管是位尊者还是位卑者,只要有一个人“取心”,就会出现“照镜子效应”:你笑他(“镜子”)也笑,你哭他也哭,你不尴不尬他也不尴不尬——几个回合折腾下来,双方关系就有可能每况愈下了。
外国的月亮其实也并不比中国的圆。大家还记得契诃夫的小说《小官员之死》吧?写的是一个小官员在看戏时,不小心给前排就座的将军的脖子上溅了点喷嚏沫。本来将军不以为意,但小官员却“取心”了,为此胆战心惊,一再向将军道歉;起初将军还礼貌回敬,最后由于被扰得看不成戏,不由暴怒;这下更引发了小官员的极度恐慌……终而致死。
害怕言语不当,害怕得罪上级,积极报喜消极报忧,这是所有员工的共同心理。
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其实是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如果不勤于调查研究,不善于开辟信息通道,那么,“变形信息”就会像海水一样包围住你——耳朵所听到的往往是消音器滤过的枪声,眼睛所看到的往往是陷阱上浮铺的玫瑰,鼻子所闻到的往往是毒蘑菇发出的芳香……
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盲点”!
老牛感言:要通过“扫盲”防止“自己打倒自己”
2003年末,牛根生在客户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
企业大了,人与人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刚开始时,我跟客户一个人见一面也不难;但发展到今天,就连与全国三十多个分公司的负责人见一轮面也变得很难。这就是相声中所说的:“你忙我也忙,难免看不见。”看不见怎么办?我希望今后我们大家能够在网上沟通,“理”上“网”来。无论是谁,跑得再快,也跑不出这个网,跑到地球对面也跑不出这个网。过去用“枪杆子”打天下,今后要用“笔杆子”治天下了。
2006年,牛根生在客户大会上再次感慨:
这次参加客户大会,有很多的新客户,95%的客户我不认识。告诉大家,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机构要想打倒蒙牛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自己打倒自己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内部的机制。企业一旦大了,大企业病或多或少在所难免,包括我们在座的经销商,很多人在做小生意时非常不错,一旦大了,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呢?关键是自己看不全、瞅不清了。这就要靠机制和制度来“扫盲”。
国夫醒语:“肉食者”要明,“素食者”也要明
“全盲定律”所警示的可不仅仅是决策者要明,而是执行者也要明——双明!全明!
虽然这世界“先知先觉”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但执行却是要由多数人来完成的,所以,“全明”非常重要。
一种情况,先知先觉的是“肉食者”,那么,他必须让“素食者”由“盲”转“明”——他让大家心服、口服、手服、脚服的历程就是决策民主化的过程;要是底下人不理解、不配合、不努力,即使是个100%的完美主意,执行起来也会100%地走样。
另一种情况,先知先觉的是“素食者”,那么,必须有路径保障他的声音直达决策中枢,使“肉食者”由“盲”转“明”,否则,就将酿成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