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武则天传 插图本 名人名传丛书

作者:林语堂 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
个人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弱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风》。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学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著有《语言学论丛》、《逃向自由城》、《语堂文集》。
内容简介
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她临危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 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不同的人会对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皇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
那些崇尚致胜术的人会把这个敢作敢为的女人视为天下第一英雄。
那些女权主义者会对武后乱伦、淫乱这些罪名十分不屑。
历史学家会谴责她除异己、诛大臣、信图谶、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等行为。但又会对她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崇文学、重著述等措施而信服。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也会乐意去看一看那些历史……
  • 迟竹强 2009-12-18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并在利州度过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封存为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多次周旋于后宫,年纪26岁。武则天善谋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气。27岁才产下长女,… [阅读全文]
  • 迟竹强 2009-12-18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他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 [阅读全文]
  • 曹秀 2009-12-08
    一个女人背后隐藏什么,这不是现在人想知道的问题,而是没有人了解情况。一个女人权限如之大,为什么男人没有这种权力,说明当时的男人也存在气管炎。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她临危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不同的人会对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皇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那些崇尚致… [阅读全文]
  • 迟竹强 2009-12-05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他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 [阅读全文]
  • 迟竹强 2009-12-05
    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其父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 [阅读全文]
  • 魏延安 2009-12-01
    从西安出发,沿古老的丝绸之路西北行至古乾州,即今天的乾县,雄伟的乾陵总是吸引过往的人们驻足流连。这是中国唯一一座埋着两个皇帝的陵墓,唐朝的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周王朝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武则天静静躺在这里;这也是一座罕见的帝后合葬墓,李治与武则天本为夫妇。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总是引发后人们此起彼伏的争论,高大的乾陵无字碑更加引起了人们无限… [阅读全文]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谁在读这本书?
殷清华

14年前读过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