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未来是湿的

作者:(美)舍基 著;胡泳,沈满琳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个人简介
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交叉地带。目前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
  多年来,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和《IEEE计算机》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广受读者追捧,并经常在技术会议上充当主题演讲者。
内容简介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莱·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 何饷 2010-06-28
    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意识到,以往在人们眼中只会举着标语抗议的NGO们,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人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最有看头的不是各国首脑的政治秀,与他们的无可奈何比较起来,NGO们的热情来得更为直接。哥本哈根会议上所有的政府谈判代表不过1万多人,而NGO代表有2万多人。NGO试图在这个国际社会面对气候问题的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结果的走向。NG… [阅读全文]
  • 刘洋波 2010-06-02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美国作家穆特讲述了三个和尚巧妙设计用石头煮汤,不仅成功地说服村民贡献出自己的调料和食品,而且改变他们对外界态度的故事。三个和尚来到一个村庄,这里的村民由于在艰难岁月中饱受煎熬,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虽然和尚们又饥又渴,但他们并没有主动向村民索取食物,而是捡了树枝生起火,把汤锅架在火上,在锅里放进几块石头,称他们要煮世界上最好喝的石头汤… [阅读全文]
  • 杨吉 2009-11-16
    如果不是因为读过迈克尔斯旺维克、布鲁斯斯特林或鲁迪卢克的小说,我们一定会对克莱舍基新书的中文译名感到奇怪为什么是湿的?为什么是未来?以及为什么未来是湿的?对此,译者胡泳有一番解释。他说,克莱舍基的这本书英文名叫做HereComesEverybody:ThePowerofOrganizingWithoutOrganizations,主标题的灵感来自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妮根守灵夜》。在那部令人难以卒读的小说中,主人公在梦… [阅读全文]
  • 叶兰娣 2009-08-04
    如果不是读过迈克尔斯旺维克、布鲁斯斯特林或鲁迪卢克的小说,我们一定会对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以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报刊杂志的撰稿人克莱舍基新书的中文译名感到奇怪为什么是湿的?为什么是未来?以及为什么未来是湿的?对此,译者胡泳有一番解释。他说,克莱舍基的这本书英文名为HereComesEverybody:ThePower… [阅读全文]
  • 张志洪 2009-07-15
    Amazon(亚马逊)上有一件印着三匹狼和一个月亮的T恤,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T恤,但就这样一件T恤居然一度成为Amazon服饰类商品销售TOP1。原因何在?因为这件其妙的衣服竟然莫名其妙的吸引了高达403则的评论,个个都是超级爆笑的。开心网上的停车位、花园、牧场是再幼稚不过的游戏,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半夜起床来偷菜。几万人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找回手… [阅读全文]
  • 郑伟强 2009-06-03
    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把人类都弄湿了。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我们把… [阅读全文]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谁在读这本书?
田启成

13年前在读
聂唯一

14年前想读
王烨龙

14年前想读
樊鹏伟

14年前想读
张雪洋

14年前想读
袁洪荣

14年前在读
何饷

14年前在读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